記者手記:全雄、無黑斑、紅色,好看好吃的羅非魚來啦,誰說科研不能又酷又實用?

兼具養殖、食用、觀賞價值一體的羅非魚在重慶誕生。前不久,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發布近兩年取得的8項科技成果,其中,該中心羅非魚創制團隊創制出遺傳全雄無黑斑紅羅非魚,并進入示范推廣階段。這種羅非魚富含蛋白質和抗氧化蝦青素,全雄性羅非魚養殖還能極大提高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

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偌大的展示車間內,數百個玻璃缸矩陣般陣列排布,過濾系統低聲運作著,鎏金紅尾的羅非魚忽而甩尾泛起粼光,時而貼著玻璃劃出虹影。火焰紅、月華銀、琥珀金的魚群穿梭游弋。該中心羅非魚研究團隊負責人,西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德壽興致勃勃地介紹:“這是‘健身仔’,這是‘小透明’……”

這些羅非魚各具特色,透明魚各個部位的變化一目了然,是實驗好“助手”;雙肌魚做出來的魚片又厚又嫩,口感一絕;紅羅非魚比黑羅非魚的肉質更細膩,體內富含更多具有很好抗氧化作用的蝦青素。

顏色的改變賦予羅非魚更多觀賞和實用價值,而性別的控制則有效提高了養殖效率。羅非魚的雄魚比雌魚生長快50%左右,進行全雄性羅非魚養殖,既可有效防止其繁殖耗能、又能充分發揮雄魚的生長優勢,提高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推動水產養殖高效發展。

羅非魚創制團隊目前共有80余人,科研人員通過運用多組學數據、結合基因編輯技術,解析羅非魚優良性狀的遺傳基礎,實現性別、生長與體色等性狀的人工控制,獲得高產、優質、抗病抗逆的優良新品種。

實驗室里,儀器運轉的電子震顫聲不停歇,顯微操作臺上,操作人員的呼吸隨著納米級注射針的推進漸緩,注意力匯聚在眼前微小的細胞與針尖交匯處。

顯微鏡下,針頭在精密儀器的操控下微微顫動,閃爍著金屬的冷光。操作人員屏息凝神,手指輕觸操控桿,將針頭精準地對準一顆飽滿的羅非魚受精卵?!熬瓦@么一個‘扎’的動作,可能要耗費數小時才能成功?!蓖醯聣壅f。

實驗室的一角,計算機屏幕上顯示著紅羅非魚幼魚色素觀察數據,科研人員不時抬頭查看,確保每一步操作都精準無誤。一旁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實驗數據和觀察結果。

經過一系列操作,最后一步就是觀察和等待,定期檢查羅非魚的生長情況是團隊成員的每日工作。實驗室的水族箱中,五彩斑斕的羅非魚悠然游動,無聲地傾聽著這場科學與自然的奇妙對話。

該項研究也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生物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重點專項部省聯動項目、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重慶市水產科技創新聯盟等大力支持??焖?、定向、高效培育體色多樣、生長快速羅非魚新種質,為后續新品種申報、改變重慶市無水產新品種的歷史奠定基礎。

看著這些經過基因編輯孵化后的羅非魚魚苗,王德壽感觸頗深,“科技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上千年選育錦鯉和金魚的過程,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就能在羅非魚身上實現。”

“讓五彩羅非魚走向世界!”響亮的口號迸發出團隊昂揚的自信。該團隊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羅非魚基因編輯平臺,使其成為迄今能夠實現大規模突變體創制的養殖魚類,已構建近百個與性別和體色相關基因的突變品系。未來,五彩羅非魚有望走向全球餐桌,成為水產新寵。
第1眼TV-華龍網 文/常涵笑
圖/李一鳴
視頻/陳洋
后期/曾靜
美編/譚蘇菲
外聯/林楠
統籌/馮珊 李文科
監制/劉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