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交通枷鎖” 激活渝東北“鐵三角” 巫云開高速補齊萬開云協同發展關鍵短板
2025-07-02 09:26:41 來源: 重慶日報
隨著巫云開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一條新的交通大動脈在渝東北三峽庫區腹地蜿蜒呈現。它像一把精準的鑰匙,解開了長期制約這一區域發展的“交通枷鎖”,為加快推進萬開云一體化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一個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礎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呼之欲出。
木桶短板
萬開云協同發展的昔日之痛
萬開云,即重慶市萬州區、開州區、云陽縣,三地地緣相近、人文相親,是渝東北發展的核心板塊。然而,長期以來,這個鐵三角卻存在一個結構性缺陷。在路網圖上,萬州經由萬開高速(G5012)和滬蓉高速(G42),分別與開州、云陽實現了約50分鐘的快速連接,構成了一個以萬州為樞紐的V字型交通骨架。
但關鍵的第三邊——開州與云陽之間,卻橫亙著連綿的山脈,成為交通的斷點。兩地直線距離不過數十公里,往來卻需在蜿蜒曲折的省道S202上耗費近兩小時。這條盤山路路況復雜、通行效率低下且易受惡劣天氣影響,阻礙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往來。
這正是區域協同發展的木桶效應。開州與云陽之間低效的連接,就是那塊最短的木板,它決定了整個萬開云一體化的“水位”高度。無論萬州與兩翼的聯系多么緊密,只要開云之間無法高效直連,產業聯動和資源共享就大打折扣。
補齊第三邊
從V字繞行到鐵三角閉環
巫云開高速的建成,其核心作用是精準地補上了那塊最短的木板,將V字型結構升級為內部高效循環的鐵三角閉環網絡。
這種改變帶來的是時間與效率的大幅提升。開州與云陽之間的車程縮短至50分鐘左右。
這一改變,意味著萬開云三地任意兩點之間的車程,均被穩定壓縮至50分鐘左右。這不僅僅是時間上的變化,它意味著“1小時通勤圈”成為現實,為人才跨區域流動、居民跨區域生活消費提供了可能。
同時,物流成本大幅降低,企業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效率呈幾何級數提升,區域內產業分工協作的成本基礎得以重塑。此外,協同發展的“摩擦系數”降至最低,過去因交通成本而難以推進的跨區域合作,如今已具備了堅實的物理基礎。
串珠成鏈
共同做大旅游市場蛋糕
如果說路網閉環是肌體,那么它激活的旅游經濟就是流動的血液,讓協同發展變得生動而具體。
巫云開高速沿線,散落著眾多優質旅游資源:開州的漢豐湖、云陽的龍缸地質公園、巫溪的紅池壩高山草甸……過去,它們像一顆顆獨立的珍珠,游客往往因交通不便而只取其一。如今,巫云開高速公路如同一條絲線,將這些珍珠串成了一條項鏈。
這種“串珠成鏈”效應,直接推動了區域旅游從景點游向全域游的質變。游客可以輕松地設計出觀湖(漢豐湖)—探險(龍缸)—避暑(紅池壩)的3至5日深度游線路。停留時間的延長,將直接撬動住宿、餐飲、購物等全鏈條消費。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沿線區縣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營銷,萬開云巫四地可以共同打造渝東北三峽之心等區域性旅游大品牌,客源互送、利益共享,共同做大旅游市場蛋糕。這種因路而生的緊密合作,正是區域協同的典型范例。
擴容與升級
從萬開云到“萬開云+巫”
巫云開高速不僅補齊了萬開云的短板,它還向北延伸至巫溪。
過去,巫溪作為重慶最偏遠的縣之一,從縣城到萬州,動輒5—6小時的車程使其難以融入區域發展主流。巫云開高速將這一時間縮短至2小時左右,這無異于為巫溪頒發了一張融入萬開云經濟圈的入場券。
巫溪的加入,并非簡單的1+1。在這個新格局里,萬開云是門戶與樞紐,承擔游客集散、物流中轉、產業輻射的功能;巫溪是生態腹地與旅游資源大縣,可提供差異化的高山生態旅游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供給。至此,一個以萬開云為核心圈層,以巫溪為腹地圈層,緊密聯動、梯度發展的“萬開云+巫”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已然成型。
巫云開高速的通車,重塑了渝東北的經濟地理,打破了行政區劃帶來的物理隔閡,促使沿線區縣在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上思考自身的定位與合作。它用鋼筋水泥的“硬聯通”,鋪就了產業協同、民生共享、區域一體化的“軟聯通”之路。這條路,正成為激活整個渝東北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
責任編輯:鄧旻璐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