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治水”到清泉奔涌 江津區破解城鄉供水一體化“困局”
2025-07-17 19:59: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張秋潔 程楨珍)據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重慶市江津區除城區供水站點質量長期保持穩定外,全區117處農村供水工程中,超過半數工程存在水質安全隱患。如何打開“困局”,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破局”?江津區以“政企合署專班”的形式給出了“答案”。
困局:曾在水利人心中的“三座山”
“我們這些與供水工作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人,以前心頭一直壓著三座山。”7月8日,江津區珞璜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嚴赟,又一次來到當地的供水山坪塘檢查。入夏以來,群眾供水需求進入高峰,而水位的觀察和供水的檢查,也是他二十年來每年夏季都要進行的常態化工作。
對于基層鎮街來說,農業與水利不分家,這讓一直從事農業工作的嚴赟,成為了一名“老水利”,見證了江津區城鄉一體化供水中曾經的“困局”。
“比如說水管爆了,群眾將電話打到水利部門,結果核查后發現這個工程歸城管部門管,轉到城管又發現維修要找當地鎮政府;鎮政府再聯系供水企業,企業卻因產權不明拒絕立即維修……”嚴赟提起以前權責不清的時候,“需要搶修的時候,卻拖到次日清晨才找到‘該管的人’,是很常見的事情,至于群眾罵娘,也是常事?!?/p>
而這就是當地“老水利”都知道的“第一座山”——不同供水工程的歸屬帶來的權責不清。
與權責不清伴隨的則是“第二座山”——基礎設施的“硬傷累累”。嚴赟告訴記者,過去走進位于村鎮的水廠,銹跡斑斑的濾池、吱呀作響的加壓泵、不時“罷工”的消毒設備比比皆是。除了供水設施超齡服役,水源保障更是大問題,許多依靠山溪建設的小水廠,一到旱季水源供應不上,當地群眾就得四處“討水”,“穩定供水”成為了許多鄉村的奢望。
這一切的“背后”是“第三座山”——分散運營下缺失統一標準的服務困局。由于歷史原因,江津區的村鎮供水主體多而分散,服務水準參差不齊,甚至直接威脅水質安全底線。
破局:從“專班統籌”到“專項推進”
打破體制壁壘、重鑄工程筋骨、縫合服務斷層——唯有搬走這“三座大山”,清流才能真正平等地潤澤城鄉的每一個角落。
面對這一困局,2025年1月,江津區成立由區領導掛帥的供排水運行體制機制改革工作專班。這一融合政府權威與企業效率的“政企合署專班”機制,如同一柄精準的手術刀,直插體制沉疴的核心。專班涵蓋了20余個部門及鎮街“一把手”的隊伍,構建起權責分明的三級指揮體系。變革的突破口,在于政府與企業的深度相融——專班下設的辦公室、供水、排水、國企對接四個專項組,與區屬平臺江鼎公司實現物理空間和工作體制上的雙重合署。
“文件流轉變成當面會商!”江鼎公司副總經理楊一鳴指著墻上的聯署辦公名單感慨。曾經橫亙在政企間的溝通壁壘被徹底打破,項目審批周期縮短60%以上。高頻次的調度會和清單化管理,更讓部門間“齒輪”緊密咬合:江津區水利局與區城市管理局共享管網數據,生態環境局實時通報水源監測信息,跨層級協同作戰成為常態。
改革鋒芒首先指向最緊迫的水質安全。供水資源整合工作組組建的巡查隊如同供水系統的“全科醫生”,兩輪全覆蓋診斷揪出511處病灶:油溪鎮老舊沉淀池滲漏、杜市鎮消毒設備停擺、吳灘鎮水源地水量告急……所有問題被制成整改清單直通責任主體。
在永興鎮,鎮黨委會和鎮政府辦公會上都會公布最新的水質報表?!艾F在鎮里配備快檢設備,每48小時監測一次末梢水?!睓z測記錄顯示,該鎮菌落總數從年初超標已降至安全范圍。與此同時,供水資源整合工作組專家帶領的技術團隊穿梭在鄉野,109次抽檢結合、116次現場督導,為111處供水工程開出定制化“藥方”。今年6月,全區出廠水水質達標率躍升至97.3%,108處工程實現穩定供水。
在破解燃眉之急的同時,改革還為未來埋下伏筆。區屬國有企業江鼎公司組建的專業化平臺——江津區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全程參與排查整改,繪制出了首張全區供水“基因圖譜”?!叭齻€月摸清所有管網家底,這種實戰練兵價值千萬!”公司技術主管江濤指著電子沙盤介紹,系統甚至已標注出可能存在爆管危險的高危管道和薄弱節點。
與此同時,集約化重組同步推進:6處日供水量不足千噸的“麻雀水廠”永久關停,3處規?;┧こ掏瓿山洜I權移交。在白沙鎮新投入的智慧水廠,中控大屏實時跳動著供水數據。經測算,規?;\營使單噸水處理成本下降18%,設備故障率銳減七成。更關鍵的是,政府主導的前期整改已消化未來五年70%的改造投入,為企業輕裝上陣鋪平道路。
老水利人嚴赟感嘆道,如今,還是那座水塔,塔頂新裝的液位傳感器閃爍著綠光。專班改革百日攻堅的背后,是66份縣域統管協議的簽署,是48份整改通知書的督辦,更是97.3%達標率里流淌的民生承諾。
當清泉終將平等潤澤城鄉,這場破壁之戰的價值,正在千家萬戶擰開的水龍頭里汩汩流淌。
未來:“九龍治水”到奔涌的“江津藍圖”
江津區的一系列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印證——高位統籌的專班機制是破解“九龍治水”困局的關鍵鑰匙。
2025年5月4日,在江津區珞璜鎮爆管搶修現場,城管、水利、屬地政府三支隊伍首次實現30分鐘聯合響應,較改革前提速6倍,打破行政壁壘的剛性機制帶來的是響應到服務的全方位“蛻變”。
“現在,推門就能召開會商會!”江津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經理曹啟宏的辦公桌與政府專班僅隔一道玻璃。政企合署辦公催生的不僅是物理空間融合,更在于構建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共同體,為全域統管奠定組織根基。
與此同時,江津區政府投入2000萬元完成的前置整改,也成為改革可持續的核心密碼。在關停的6處“麻雀水廠”原址,新鋪設的主管網正將制水成本壓降18%,“這相當于為企業減負五年改造費用的七成”供水資源整合工作組副組長、江津區水利局分管供水工作的冷強明算了一筆賬:通過消化歷史欠賬,新組建的江津區水環境發展有限公司首年即可實現盈虧平衡。
2025年基本實現供水縣域統管,2027年基本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伴隨著“江津藍圖”的日漸清晰,江津的供水體系正加速實現三大突破:推進供水資產證券化試點,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資源優化;全區217公里主管網安裝智能傳感器,漏損率瞄準降至12%以下的智慧升級;智慧供水平臺實現“指尖報裝”與“分鐘級故障響應”的服務躍升。
暮色中的江津鄉村,那座老水塔頂端的液位傳感器依然閃著綠光,這場始于破壁的變革,正沿著清晰的“江津路徑”奔向清泉潤澤城鄉的明天,“全域統籌破難題、政企協同創實效”的“江津實踐”,生動彰顯了改革的銳氣和治理的智慧,為全國供水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可復制、可推廣的“江津經驗”與“江津智慧”。
責任編輯:石月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