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修復恐龍化石 帶孩子觀展再實地打卡 重慶博物館暑假“玩”出新花樣
2025-07-23 06:16:10 來源: 重慶日報

7月15日起至8月31日,我市部分博物館延長每日開放時間至下午6點,以滿足家長有更多時間帶孩子參觀博物館。
時間延長只是硬舉措,如何讓孩子在博物館里學到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成為這個暑假中重慶各個博物館所面臨的新課題。
在前輩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修復他們曾修復過的恐龍化石、跟著博物館講解員從博物館出發探索重慶的不同維度……重慶博物館創新推出了獨具城市特色的研學活動,引領孩子們暢游山城的歷史文化長河。
面對繁榮發展的博物館研學,重慶市博物館協會理事長程武彥認為,博物館研學既區別于學校教育,又區別于旅行社的旅游產品,它更像是一個轉化器,把博物館的專業科研成果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研學產品,這就是博物館研學的獨特魅力所在。
面對暑期研學大市場,重慶各家博物館推出了哪些產品?連日來,記者進行了探訪。
重慶自然博物館:
推出“親手修恐龍化石”活動
作為重慶自然博物館的老牌研學產品,這個暑假的周末都增加了夜場活動,邀請孩子們感受“博物館奇妙夜”。
老牌產品如何創新,該館瞄準了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恐龍化石。
這個7月,在重慶自然博物館化石修復師的帶領下,走進博物館的孩子們可以用重慶出土的著名恐龍化石為藍本,親手還原每塊骨骼的原始形態。
教室里,一雙雙小手再次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科學對話:親手組裝了中國人發現的第一只恐龍——許氏祿豐龍的化石模型。
活動將“中華第一龍——許氏祿豐龍”的化石模型,打包為科學盲盒的形式,孩子們屏息凝神挑選一盒,親手拆開神秘的科學盲盒——每張牛皮紙里隨機裝著許氏祿豐龍椎體的骨骼組件,體驗實際科研的不確定性。
只見孩子們與博物館專業老師通力合作,將一塊塊化石精準拼接,重現許氏祿豐龍的雄偉姿態。當最后一塊化石模型安裝完成時,在小手與大手的默契配合中,一只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華第一龍”仿佛重獲新生。
重慶自然博物館今年暑假新推出的“親手修恐龍化石”研學活動,剛一上架就供不應求。
為啥花大力氣讓孩子們在專業修復師的帶領下學習化石修復?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高碧春說:“我們希望通過活動促進年輕一代了解古生物學知識,讓抗戰時期科學家們‘在烽火中堅守真理’的精神薪火相傳。”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講解員化身導游帶孩子游山城
7月15日開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帶頭延長開放時間,將閉館時間從開放日的每天下午5點延長至下午6點。
時間延長了,如何豐富孩子們的博物館體驗呢?
帶著孩子們看完博物館再去實地走一走,成了這個暑假三峽博物館的新招。24小時玩轉山城三重奏——穿越歷史、征服魔幻、玩轉水陸空正式啟幕。
博物館定制的旅游線路有啥不同?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公眾教育與服務部主任邱曉玲說,這三條一日游路線,就像三把鑰匙,帶領博物館觀眾們體驗不一樣的重慶。
其中,“紅色歷史”解鎖英雄城市的崢嶸記憶,“特種兵暴走”則挑戰山城肌理的時空錯位,而“水陸空”用多元視角重新定義重慶的打開方式。
在這些一日游中,博物館的專業講解員化身導游,不僅帶著孩子們打卡與線路相關的博物館,還用嚴謹的歷史文化知識講述這座山水之城的故事。
這只是三峽博物館推出的特色研學活動中的一項。在這個暑假,該館還推出了“少年讀巴渝大型互動體驗式文博研學營”。
邱曉玲說,這是專注于6至15歲青少年的沉浸式文化研學活動,活動中孩子們用腳步丈量歷史,用心靈感悟文化,在歷史、自然、民俗的探索中培養文化自信與實踐能力。
當孩子親手觸摸千年古城墻的磚石,在吊腳樓群中聆聽川江號子的回響,文化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刻進記憶的鮮活體驗——這正是“少年讀巴渝”研學的意義。
規范博物館研學活動:
各大館正努力交出創新答卷
博物館親自下場研究獨具城市特色的研學活動,背后是社會對博物館研學的更高希冀。
早在今年初,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就對外發布《關于規范優化講解服務工作的通知》,不再對博物館研學活動“一放了之”,并明確要求:
“確因工作需要在館內開展研學活動的單位,須從事社會教育活動3年(含)以上,且是行業信譽良好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
“獲準入館講解或研學的館外相關單位人員,須提前在三峽博物館公眾號上預約入館,活動當日憑本人導游證或教師資格證、審核通過證明等相關材料,到三峽博物館前臺處換取講解、研學旗幟?!?/p>
為啥要對社會研學設立門檻?
程武彥說,規范博物館研學旅游是必要的,這主要是基于博物館的3個屬性:一是政治屬性,博物館要向觀眾傳播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二是教育屬性,博物館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三是公益屬性,博物館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這個暑假,正是重慶各大博物館對社會研學活動設立“準入門檻”后迎來的第一個長假期。
壓力集中到了博物館身上。程武彥說:“我們欣喜地看到,面對挑戰,重慶各大博物館正在努力交出創新答卷,相信這個暑假一定會有更多讓觀眾滿意的博物館研學活動陸續與大家見面?!?/p>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實習生 胡思佳
責任編輯:鄧旻璐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