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 協同聯動 惠民有感 川渝攜手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朋友圈”
2025-08-01 09:11:41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協商共治顯團結,川渝毗鄰世友好;共制條約齊遵守,文明村風共打造……”萬州區余家鎮的硝水村文明實踐聯合服務站里,一座“川渝鄉約”紀念獎杯格外亮眼。獎杯的另一邊,是該村村民與四川達州市開江縣長嶺鎮山溪口村、達州市開江縣廣福鎮蘭草溝村村民們共同制定的聯合《村規民約》。
一年多來,三村按《村規民約》調解跨區域問題14個。這是協同打造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廊四帶”的一個縮影。
資源共享 匯聚協同合力
打破壁壘、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匯聚新時代文明實踐跨區域協同的強大力量。
聚焦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川東北渝東北新時代文明實踐帶整合用活兩地紅色資源,聯合開發紅色旅游、研學精品線路,萬州區、開州區、梁平區、城口縣與四川省達州市聯合開展“百課齊講、千屏共亮、萬人同唱”愛國行系列活動,持續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熱情。
川東北渝北新時代文明實踐帶聯合推出紅巖文化感悟之旅、尋蹤之旅、探尋之旅3條精品研學線路,定期聯合開展思政教師培訓,舉辦思政金課大賽,共建思政教育基地。
川中渝西新時代文明實踐帶聯合策劃“走讀巴蜀文明”研學路線、非遺傳承體驗等活動,建立遂潼紅色景區聯盟,聯合高校、企業開發“紅色潼遂”系列文創。川渝還協同開展石窟文化遺產保護活動,共同守護石刻藝術。
川南渝西新時代文明實踐帶精心策劃《奮進力量——江津人的家國情懷》專題展覽,先后編排《赤水河上的密電碼》等劇目200余個,展演1100余場次,覆蓋師生100萬余人次。精選10個示范案例,在川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跨區域合作活動中巡演展演,讓川渝毗鄰地區青少年賡續紅色血脈、堅定價值追求。
陣地共建 相向融合發展
近年來,一體共建的川渝文明實踐陣地串點成線、連線成面,在川渝毗鄰地區遍地開花。
打通線下陣地。川渝聚焦毗鄰地區共建一批文明實踐廣場、新風禮堂、主題公園等具備綜合功能的文明實踐陣地100余個,共建文明實踐綜合體34個,推行川渝閱讀“一卡通”,實現兩地129家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助推文明實踐陣地建設融合發展。
聯通網上平臺。川渝立足現有數字化應用平臺,打通數據壁壘,實施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隊伍“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運行機制,跨區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精準服務群眾點單需求。志愿服務時長跨區域互認,實現活動發布、供需對接、成果展示、經驗交流線上通聯,構建文明實踐跨區融合新場景。
融通社會力量。川渝聚焦重點領域,協調多個部門,在陣地建設、項目打造、活動開展、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持續擴大川渝文明實踐共建“朋友圈”。
隊伍共育 夯實人才基礎
推進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帶動高質量發展,加強隊伍建設是重要抓手。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川渝統籌黨政宣講團、高校、智庫等專業宣講力量,以及百姓名嘴、鄉賢名人、“川渝好人”等民間宣講力量,跨區域組建“川渝共上一堂黨課”“行走川渝的思政課”名師工作室等基層宣講隊伍,引導毗鄰區縣5萬多名黨員干部和群眾志愿者踴躍參與。依托毗鄰地區文明實踐陣地,川渝積極開展“川渝干部政德研學”“黨的聲音進萬家”等宣講活動2萬余場次,用“大白話”向群眾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理響巴蜀”“理響重慶”等宣講品牌“聲”入人心。
聚焦理論宣講、服務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川渝聯合組建“共護一江水”“河小青”等志愿服務隊伍2000余支,參與志愿服務人數達50余萬人,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達10萬余場次。
此外,川渝還聯合組建移風易俗勸導隊,開展跨區域“無事酒”聯合整治。如川中渝西新時代文明實踐帶聯合組建移風易俗勸導隊12支,成功勸導大操大辦等陋習行為130余件。
活動共辦 讓品牌亮起來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圍繞群眾急難愁盼,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共建品牌正在川渝生根發芽。
聚焦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兩地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共同調解跨區域民間矛盾,聯動解決社會問題,堵塞毗鄰地區社會治理的漏洞和盲區。川渝高竹新區建立社會治理共管機制,成立跨省域人民調解委員會,化解勞資糾紛400余次,調解成功率100%,實現零上訪。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川渝實現“飛地”互助。如合川區與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部分接壤鄉鎮存在多個“飛地村(組)”,推動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協同推進,邊界糾紛共同協商,讓居民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豐富的文化生活。
此外,川渝還經??鐓^域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聯合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群眾文化品牌,常態開展“我們的節日”“村BA”“川渝村晚”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出微短劇、情景劇、微電影等數百個特色文化節目。
目前,川渝已先后發布文明實踐共建特色品牌12個,未來還將聚焦改革創新、協同聯動、惠民有感,推出更多具有川渝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文明實踐共建案例,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趙秋云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