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區龍石鎮“三駕馬車”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2025-07-30 15:59:39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特約通訊員 譚顯全)在大足區西南一隅,龍石鎮曾因地理偏遠、人口外流陷入發展困境。而今,這片3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干字當頭,唯實爭先”的奮進姿態,通過“產業提質、人文賦能、人才聚力”三駕馬車并駕齊驅,在鄉村振興賽道上跑出“加速度”,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壯麗畫卷。

產業興旺:稻蝦共生鋪就村民致富路
盛夏時節,龍石鎮的田野上,田野稻浪與鮮活的蝦影交織成一幅動態生態圖景。“以前種稻一畝年收入不到千元,現在稻蝦共生,每畝增收超4000元!”白土村村民童成彬的感慨,折射出產業轉型的實效。
作為傳統農業鎮,龍石鎮立足資源稟賦,將稻蝦產業確立為鄉村振興主導產業,規劃萬畝養殖藍圖。通過“村社共建”激活撂荒地、“龍頭帶動”完善產業鏈、“結對幫扶”培育新型主體,形成“大戶引領、小戶跟進”的格局。目前,全鎮稻蝦養殖面積達9000畝,年產900余噸,產值突破5000萬元,惠及80%以上農戶。
技術賦能是產業騰飛的關鍵。依托永盛合作社,龍石鎮打造稻蝦技術實訓基地,培育300余名“土專家”,構建“育種育苗—全域養殖—產地加工—保底銷售”閉環鏈條。
在謝盛剛等帶頭人的示范下,稻蝦田從“一水兩用”邁向“一田多收”,日均交易流水超10萬元。村民張利一家承包50畝稻田,去年小龍蝦銷售收入達20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得多”成為當地農民的共識。

人文生態:農旅融合激活發展新動能
龍石鎮的振興,不僅是產業的崛起,更是文化與生態的交融。嘉慶帝師劉天成講學的青山書院書香猶存,九龜山的龜石奇觀與百年紅豆古樹相映成趣,為鄉村振興注入深厚文化底蘊。“我們不僅要賣產品,更要賣體驗、賣文化!”該鎮相關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農旅融合的核心理念。
以櫻桃節、稻蝦垂釣為載體,龍石鎮推動“農業+文旅”深度融合。游客可在萬福村“稻+”示范基地見證“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奇跡,在鄉卡卡櫻桃產業園體驗錯峰采摘的樂趣——千畝櫻桃樹采用防鳥避雨設施和智能化管理,年產40萬公斤,遠銷川渝市場;鳳凰村500畝藍莓園突破重慶高溫高濕種植難題,連續三年掛果期達2個月,帶動87名村民就近就業,戶均增收2萬元。
從“賣果實”到“賣風景”,龍石鎮構建起“月月有花開、季季有果采”的產業格局,讓田園變公園、產區變景區。2024年,全鎮鄉村旅游收入同比增長40%,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

人才聚力:共富路上“頭雁”領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龍石鎮通過“引才、育才、用才”三大舉措,打造人才集聚高地。80后青年謝盛剛放棄廣州高薪返鄉創業,創辦“稻蝦共富學堂”,無償傳授技術,帶動26戶養殖大戶、超1000戶農戶參與,年創收超千萬元?!凹夹g不該鎖在自己家里,更要化作群眾口袋里的熱乎錢!”他的初心,成為龍石鎮人才振興的生動寫照。
鎮里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設無人機操控、直播帶貨等課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設立創業扶持資金和風險抵御池,為返鄉人才提供全程保障。冬蝦養殖大戶孫浩通過錯季技術實現冬季上市,小龍蝦價格達120元/斤,帶動326戶農戶發展冬蝦養殖3.3萬畝;櫻桃基地負責人陳英翠利用智能化系統提升品質,打造集觀光、采摘、研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如今,龍石鎮已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人才生態,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龍石鎮黨委書記覃波表示:“我們將繼續以產業為基、文化為魂、生態為韻,奮力書寫‘多彩龍石,美麗鄉村’的新篇章,為現代化新大足建設貢獻龍石力量!”
責任編輯:李淼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