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抗戰|節衣縮食 獻錢獻糧獻飛機
2025-08-06 10:17:3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孤女捐出母親留給她作念想的戒指,化為獻金支援前線;農民在墳地邊種雜糧,碗里常年不見一粒米,卻把金黃的稻谷一擔擔送向軍糧站;普通民眾捐出一元錢,“眾籌”戰機保衛華夏藍天……
抗戰期間,像這樣感人的事跡層出不窮,每一分錢、每一粒米,都代表著重慶人民愛國的赤誠之心!
“自由獻金悲壯情況……洗衣老太婆們組成了一個十四人的獻金隊。川東師范的一個十歲左右工友,獻出了他全部的積蓄七百元。傷兵,工人,小兒,乞丐全部捐獻……一個小學的小女同學脫下了腳上穿的鞋子(用以捐獻),當先修班的同學把她舉起來讓大家看時,全場的人都哭了……”
1944年3月24日,在重慶出版的《大公報》,刊載了該報資深記者于淼采寫的《我們都跪下了——白沙獻金大會紀》。稿件動人的筆觸,記述了5天前在江津縣(現江津區)白沙鎮舉行的獻金大會上,一個個沒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民眾走上前臺,傾盡所有積蓄,甚至脫下自己的鞋子用作捐獻、支持前方抗戰的感人片段。
孤女捐出母親留給她作念想的戒指,化為獻金支援前線;農民在墳地邊種雜糧,碗里常年不見一粒米,卻把金黃的稻谷一擔擔送向軍糧站;普通民眾捐出一元錢,“眾籌”戰機保衛華夏藍天……
“在抗戰期間,像這樣感人的事跡層出不窮,每一分錢、每一粒米,都代表著重慶人民愛國的赤誠之心!”7月18日,市委黨史研究室專家簡奕介紹,抗戰期間,重慶人民真正做到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全力支援全民族抗戰,其中募集的戰時公債、認購的儲蓄金額、捐獻購買的戰機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獻錢
把所有都獻給國家,“愛國要超居人前”
7月18日清晨,江津區白沙鎮麻柳灣社區西河壩。
奔騰而來的長江,在這里微微收窄了河道,留下野草繁茂的大片江灘。
“當年萬人節約獻金大會,就在這里舉行?!?7歲的當地居民成茂書搖著蒲扇,回憶起了父輩講給他聽的白沙抗戰捐款往事。
重慶獻金開始于1937年秋。當時重慶人民送川軍出川抗戰,目睹官兵身著單衣短褲、腳蹬草鞋,“日不能避風雨、夜不能御寒冷”。為此,重慶掀起了“一日一分錢”運動,通過節約自身生活所需,以策籌長期抗戰的經費來源。此項運動也被稱為“節約獻金運動”。
1944年,時任“中國國民節約獻金救國運動會”總會長的馮玉祥,乘坐一艘淺水小火輪,逆長江而上,奔赴成渝兩大城市及川南地區為前線募集資金。
時年3月5日,他來到江津作抗日募捐動員。
“江津各界人士父老同胞,救國的心,烈火樣燃燒起來。”馮玉祥在《給愛國朋友的第七封信——節約獻金打破一切紀錄的江津縣》中這樣寫道。他將抗日熱情尤為高漲的白沙鎮,選為“獻金試點”。
當時江津的抗戰捐款有多熱情?
“原定舉行獻金的會場是位于白沙鎮的江津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操場。但參加的人超出太多,會場被轉移到了學校圍墻外的西河壩?!苯騾^委黨史研究室編研科向奇風說。
馮玉祥在這封信里列舉了幾十件他知道的感人事跡,白沙女子師范學院附中初三學生胡金生是其中之一。在獻金大會上,她把母親臨終前留給她的鉆石戒指捐了出來。
當天,捐獻戒指的還有國立九中的教員于翔女士。馮玉祥勸她把戒指留著,興許未來撫育兒女時,還能用來救急。于翔堅毅地表示:“馮先生,請你不必替孩子們擔心。只要國家好,孩子們都能長大成人;萬一國家沒得了,孩子們都成了小亡國奴,留著戒指有什么用!”
當天,還有眾多像胡金生、于翔這樣的民眾,踴躍進行捐獻:賑濟第一工廠的工友捐出節食省下的6020元,難民收容所的同胞、盲啞學校的師生、陸軍醫院的傷員各捐3000元,殉國團長紀紹卿的夫人絕食三日,把省下的錢捧給國家……最終,這場由小鎮民眾撐起的獻金大會,募得1200萬余元,展現了重慶人民“愛國要超居人前”的忠勇與爭先。
整個抗戰期間,重慶民眾的獻金熱情持續涌動:1941年1月28日至6月底,重慶各界認購建國儲蓄券6703萬元;1940年9月至1942年7月,重慶節約儲蓄額達3.6億元——兩者均為全國各城市之首,為集聚資金、支持抗戰以巨大助力。

獻糧
寧可自己碗中無米,也要讓前方將士有糧
秀山縣檔案館里,有一張頁面已經泛黃、字跡有些模糊的“秀山縣第一區區署訓令”。1938年3月8日,這張訓令由縣第一區區長黃倫鹿簽發給地壩(今秀山平凱街道蓮花和清溪街道三合一帶)聯保主任黃忠袁。
“訓令”是上級機關發布的帶有強制性的行政公文。這張訓令提到:“增加糧食生產實為準備長期抗戰之惟一要件”,要求地壩聯保在“改進籽種肥料、興辦水利工程、防除病蟲害”之外,還應“開墾生荒、復耕熟荒,對于墳塋墓地尤應盡量利用,種植雜糧,以期地盡其利”。
“為了保證軍糧供應量,當時全縣千方百計增加產量,把稻谷省下來運往前線。”7月12日,秀山縣檔案館副館長許洪宣撫著這張87年前的公文,感慨不已。
秀山縣境中部是武陵山區最大的坪壩,面積達758平方公里;又有清代建成、灌溉面積達1.2萬畝的巨豐堰,旱澇基本能保收,因此有“小成都”之稱。
“我們這里六七百畝的好田,能達到‘一碗泥巴(產)一碗谷’的產出水平!”平凱街道蓮花社區74歲居民夏勝福介紹,“但聽老輩子說,在打日本鬼子那幾年,好田都種稻谷,卻很少有人往嘴里放?!?/p>
夏勝福的父親夏德斌當時租種地主的田,水稻畝產只有200公斤左右。除去交給地主的租金,夏德斌一家只能勉強維持生活。但為了供應前線,全家幾乎把稻谷都交了軍糧,自己的碗里常年是紅薯、玉米、南瓜藤。
“連墳地邊都種上了小米和黃豆?!毕膭俑Uf,“父親總說,前線的兵得吃飽,才能把鬼子趕出去。”
“勒緊褲腰帶”也要供應軍糧,成為抗戰期間重慶的共識。
為了實現糧食增產,當時重慶城鎮空隙地盡力種上糧食,農村冬季旱地種小麥、胡豆,有水處多辟稻田種秈稻,少種非必需的糯稻;農校學生被派往各村,手把手教農民用良種、防病害。連糧食加工都精打細算——碾米廠不準碾精白米,糙米每石能多出5升,積少成多就是前線的口糧;蒸飯改燜鍋,摻上雜糧,既頂飽又省糧。
通過這些辦法,抗戰期間重慶糧食增產收到了積極成效,也為其他大后方提供了經驗。
在增產同時,重慶還掀起了節約運動,“絕對禁止用食糧制酒、熬糖”的布告貼滿街頭。就這樣,重慶民眾硬是從牙縫里摳出7100萬石軍糧送到前線。

獻飛機
合川“一元獻機運動”,短短時間募集到45萬元購買3架戰機
合川區久長路步行街的“7·22”大轟炸紀念碑前,92歲的楊顯清總愛駐足。1940年7月22日,7歲的他在合川城北的尖山鄉二保(現大石街道波侖村),眼睜睜看著日軍轟炸機群掠過縣城,緊接著就是沖天火光和隆隆爆炸聲?!按蠡馃艘惶煲灰?,這里成了焦土,700多人沒了……”老人聲音顫抖。
離重慶城不遠的合川,地處三江要沖,系重慶北部之屏障,是抗日戰爭戰略物資集散地和兵源集結地。這里還接納了大量傷員、難童,遷入了豫豐和記紗廠等大型企業,成為日軍轟炸目標之一。
“日軍沒能從陸地攻入重慶,就通過‘以炸促降’,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焙洗▍^委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楊蓮說,日軍對合川進行了9次轟炸,財產損失30億余元,相當于當時該縣4年的財政收入。
合川人民沒有被嚇倒。
“若每人捐一元買戰機,日本飛機還能如此猖獗嗎?”1940年,寓居合川的“國民女俠”施劍翹站在被炸后的廢墟上,振臂一呼。在她的倡導下,合川全縣掀起了“一元獻機運動”。這位曾成功刺殺軍閥孫傳芳的女子,擔任獻機募委會指導長,并帶頭捐出了全部金銀首飾。
她的呼喊,喚醒了合川民眾。豫豐和記紗廠職工,一天就捐獻了1.5萬元,相當于全廠職工3天的工資;合川民眾陳景清捐出三分之二的田產,折合獻金2.4萬元,創下當時捐款的最高紀錄。
短短時間內,僅有74萬人口的合川縣就募集到45萬元獻機款。1941年4月,這筆錢購買了3架戰機,分別被命名為“合川一號”“合川二號”和“合川三號”。
獻機典禮后,3架飛機飛到合川上空,作翻騰俯沖等飛行表演,并散發各色提倡航空救國傳單,在全國引起不小的轟動。
“一元錢的數量雖然甚微,而其優點則在于普遍與深入,讓每一個大時代的中國國民都有其救國救民族的機會?!?941年7月,中國航運協會總會發表告全國同胞書,發起全國性的“一元獻機運動”。
同年7月26日,重慶對“一元獻機”提出獎勵措施:捐款40元者有獎勵,捐款達15萬元者可為飛機命名。
隨后,中國出現了大量由捐獻人身份命名的飛機:由中小學生捐獻的“中國兒童號”,由新聞界捐獻的“記者號”,由婦女界捐獻的“婦女號”……
據統計,從1941年8月14日至1943年2月12日,重慶人民捐款購買了5架飛機,并在珊瑚壩機場舉行了獻機命名典禮。1943年4月22日,重慶舉行第二次獻機典禮,共捐獻10架驅逐機。這些由成千上萬普通百姓“眾籌”的戰機,有力增加了抗日軍事力量。
從白沙江灘上的獻金大會,到墳地邊長出的軍糧,再到從火光里飛騰的戰機,重慶民眾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愛國”:不是豪言壯語,而是把“小我”融進國家的命運里。那些孤女的戒指、農民的黃谷、工人的血汗錢都化作了抗戰勝利的基石——這是重慶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底氣!
責任編輯:熊世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