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的回響 | 跨越八十載 從烽火硝煙到壯麗山河
2025-08-20 06:00:00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江水每夜嗚咽地流過,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span>
1939 年,嘉陵江畔的一間陋室里,作曲家賀綠汀揮筆為《嘉陵江上》譜上旋律。這首以流亡者視角創作的歌曲,首演于抗建堂時,臺下觀眾無不熱淚盈眶——那悲愴而堅毅的音符,不僅是個人對故土的眷戀,更是一個民族在戰火中的吶喊。
作為戰時中國的首都,彼時的重慶匯聚大批文藝工作者。當警報的尖嘯與英雄的贊歌在山城交替響起,音樂成為那段歲月中照亮黑暗的精神火炬,讓絕望中的民眾聽見希望,讓離散的同胞感受到團結的力量。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兩個“最能”,既是對文藝功能和地位的至高評價,也是對當前和未來文學藝術的巨大期待。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那些誕生于戰火中的鮮活音符,跨越硝煙與戰火,始終傳遞著永不磨滅的韌性與希望。這,正是中華民族深埋血脈的精神共鳴,更是歲月長河里最動人的勝利回響!
01
鑄就山城的“聲音防線”
當防空警報一遍又一遍拉響,重慶,以不屈的意志,向世界訴說著什么叫做“愈炸愈強”。
1938年,抗戰文化運動在重慶蓬勃開展,而音樂正是其中最銳利的武器。全國文藝工作者匯聚重慶,從街頭宣傳隊的救亡歌聲到專業樂團的嚴肅創作,重慶抗戰音樂活動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凝聚起四萬萬同胞的民族意志。
中國唯一一部展現重慶大轟炸的鋼琴曲《血債》、第一部大歌劇《秋子》以及流傳至今的《嘉陵江上》相繼在此誕生。它們與誕生于延安的《黃河大合唱》、誕生于上海的《義勇軍進行曲》遙相呼應,共同構成東方反法西斯陣營的“聲音防線”。

《黃河大合唱》曲譜。圖源:視覺中國
這些誕生于戰火中的樂章,不僅記錄了一個民族的苦難與抗爭,更傳承著永不磨滅的韌性與希望。
它們證明:真正的勝利,永遠是精神的傳承;而文藝的力量,足以跨越時空,成為照亮民族復興之路的不滅燈火。
1939年,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流亡師生正經歷著 “跑警報” 的日常。一天,詩人方殷到學校探望東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曹京平),二人聊起《松花江上》, 端木蕻良 突然說道:“《松花江上》說出了東北人民切膚斷腸的苦痛,不愧是一支名曲。但我聽著,覺得它哭兮兮的,心中總不是滋味!”方殷就說:“既然如此,那你何不寫一首激昂的歌詞,讓我拿去請人譜曲?”
復旦大學校址臨江而建,嘉陵江的濤聲成了端木蕻良的天然伴奏,散文詩《嘉陵江上》由此誕生。賀綠汀在接到歌詞后,多次來到嘉陵江畔尋找靈感,最終在 1939 年11月完成譜曲。后來,《嘉陵江上》發表在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新創刊的《樂風》第1期上,歌曲傳遍抗戰大后方,鼓舞了無數青年毅然走上戰場。
“愈炸愈強”的城市精神中,音樂構建了獨特的“聲音防空洞”,成為無數人在轟炸聲中的精神避難所。1941 年“五三”大轟炸后,夫子池廣場舉辦“廢墟音樂會”,《嘉陵江上》與《保衛黃河》的旋律穿透硝煙,臺下萬人合唱。
02
傳承精神的“民族強音”
音樂記錄歷史的方式,有時比文字更鋒利。
不止是《嘉陵江上》,1939年5月,重慶大轟炸硝煙未散,作曲家陳田鶴在小龍坎目睹“挈老攜幼之難民”,寫下鋼琴曲《血債》。
在樂曲進行中,通過織體、和聲、節奏、力度等的變化來展現重慶人民在遭受大轟炸后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慘狀。這部中國首部抗戰鋼琴曲,用黑白琴鍵筑起了一座不會倒塌的紀念碑。
1940年12月15日,《黃河大合唱》在國泰大戲院公演,書寫下歷史名篇。此次公演由明敏指揮,詞作者光未然擔任朗誦,趙沨演唱《黃河頌》。周恩來著軍裝出席觀演,禮堂爆滿,觀眾掌聲雷動。
在國泰大戲院,1942年首演的歌劇《秋子》撕開了戰爭的虛偽面具。當日本士兵與妻子在舞臺上重逢,“和聲小調的悲苦與大調的抗爭”碰撞出震撼人心的反戰力量。觀眾“時而嘆息時而怒吼”的反應,證明音樂能直達人性最深處,讓侵略者也反思戰爭的罪惡。
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不止因旋律動人——《血債》是控訴暴行的證詞,《秋子》是反思戰爭的鏡子,而《嘉陵江上》則是千萬人用歌聲澆筑的精神長城……
從重慶的大山間到延安的窯洞中,從抗日前線到解放區的田間地頭,這些旋律如同星火燎原。

20世紀30年代,冼星海指揮魯藝學員練唱《黃河大合唱》。圖源:視覺中國
“風在吼,馬在叫?!毖影哺G洞的油燈,亮了一夜又一夜,冼星海將陜北民歌的蒼涼與交響樂的磅礴熔鑄成民族史詩。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戰場上,這不僅是歌曲,更是沖鋒號,聶耳將田漢的詩句淬煉成刺穿黑暗的利劍。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根據地的田間地頭,農民哼著它種地,簡單的歌詞里藏著改天換地的力量。
這些歌是武器,是旗幟,是黑暗里的光。
03
見證和平的“國際回響”
八十年光陰流轉,記憶中的旋律依然回響。
今天的重慶,國泰藝術中心的玻璃幕墻展示著當年的轟炸遺址,音樂廳中《嘉陵江上》的旋律與電子樂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小學課堂上,孩子們用AI軟件改編《團結就是力量》,舊時的歌謠長出年輕的翅膀。
這些誕生于戰火的旋律,早已跨越國界。
《義勇軍進行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反法西斯經典曲目”,在二戰期間被翻譯為《Chee Lai!》,在反法西斯同盟國廣泛流傳。

參觀者經過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內的《義勇軍進行曲》浮雕墻。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1945年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內,保羅·羅伯遜用英語演唱,震撼了在場每一個觀眾;70年后,2015年愛丁堡藝術節,歌劇《秋子》的“反戰詠嘆調”讓西方觀眾落淚,英國《衛報》評價其“用東方美學解構了戰爭倫理”。
這些音樂,如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聲音符號,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堅韌不屈。每當音樂響起,總能感受血脈里的文化基因被瞬間激活,那是戰火淬煉的民族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自信宣言!
當中國抗戰音樂在世界舞臺奏響,國際反法西斯旋律也跨越國界,在中華大地留下深刻回響。
蘇聯歌曲《喀秋莎》是典型代表 ——它不只是一首簡單的愛情民謠,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戰爭期間,其影響力超越國界,意大利游擊隊用它作為對歌解放羅馬、保加利亞抵抗組織將其定為戰斗號令,法國地下黨把它的旋律作為行動信號。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喀秋莎》依然被人們翻譯成多國語言傳唱,中文版由廖昌永演繹,深入人心。
經典共鳴,跨越時空。
2019年,中國一檔最火的音樂節目舞臺之上,著名俄羅斯歌手波琳娜用中俄雙語演唱《喀秋莎》,臺上臺下,老人與青年齊聲合唱。這種跨越國界的音樂對話,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詮釋。
當《喀秋莎》的婉轉與《嘉陵江上》的悲愴在同一時空交匯,戰爭的創傷便轉化為和平的共識,不同民族的記憶在音符中融為一體。
當奧運會賽場響起《義勇軍進行曲》,當搶險救災前線唱響《團結就是力量》,當《黃河大合唱》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國際舞臺同臺演出,我們終于讀懂:用中國精神鑄就文藝之魂,不僅是銘記歷史,更是讓每個時代的中國人,都能從旋律中聽見文化自信的回響。

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讓苦難可感,
讓希望可及,
讓和平可知。

第1眼TV-華龍網 首席記者 林楠 董進/文
責任編輯:李茜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