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南遷 用脊梁典守故宮瑰寶
2025-08-20 10:07:56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從孤島暗巷到深山溶洞,從長江險灘到山城街巷,中華文明的火種在顛沛流離中跋涉千里。這些被戰火淬煉的文物和典籍,不僅承載著千年智慧,更銘刻著中華民族在至暗時刻的堅韌與尊嚴。
“在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的一棟建筑上,寫著兩個已經有些模糊的紅色大字——‘不拆’。這座‘不能拆’的建筑,承載著一段不能忘記的歷史。這兩個字,也訴說著重慶和故宮多次‘相遇’的故事?!?月16日,新華社播發通訊《不能拆的遺址 不能斷的文脈》,回顧了80多年前故宮與重慶在抗戰硝煙中結下的千里情緣。
時光回到上世紀30年代末。
當杭州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在錢塘江南星橋碼頭啟程,夜以繼日溯流西上之時,數千個裝滿故宮文物的木箱也從南京匆匆啟程繼續西遷。彼時,距離它們被運抵南京僅僅一個月。
夜以繼日地匆匆,只因一個原因——侵華日軍的鐵蹄已經侵入中華腹地,北平淪陷、天津淪陷、上海淪陷……日軍逼近南京。
從孤島暗巷到深山溶洞,從長江險灘到山城街巷,中華文明的火種在顛沛流離中跋涉千里。這些被戰火淬煉的文物和典籍,不僅承載著千年智慧,更銘刻著中華民族在至暗時刻的堅韌與尊嚴。
1938年5月22日,隨著數千個木箱的抵達,守護故宮文物的重任交給了重慶。
從此,故宮與重慶結下一段共歷生死的千里情緣。在日機的大轟炸中,為了保護這些國之瑰寶,從故宮人到史學家、從軍人到百姓,他們用血肉之軀,共同創造了戰爭環境下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偉大奇跡。
重慶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重要節點
打開故宮博物院的官方網站,一場名為“故宮文物南遷史料展”的線上展覽,正用大量翔實的檔案和圖片,向世人講述著那場世界文物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行程最長的文物大遷徙。
當人們點開展覽的每一個篇章,總能反復看到兩個字——重慶。
“抗戰期間,重慶不僅用自己特殊的地形,保護了那些堪稱無價之寶的國寶級文物,還首次看到了這些文物歷經風波后的再聚首?!敝貞c中國三峽博物館原研究館員胡昌健用這句話概括重慶與故宮的往事——10多年前,他曾與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一起,在重慶逐一探訪故宮南遷文物的藏身點。
故宮這么多南遷文物,如何知道它們中的哪一部分到過重慶?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賀軍道出了謎底:每一件南遷文物當時都設立了獨有的身份證,“我們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文物曾被運到重慶保存過?!?/p>
在文物專屬身份證上,“天”字打頭的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的來自坤寧宮……同時,專家們專門定制了一批長三尺、高寬各一尺半的厚實木箱。盡管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一絲不茍,甚至從城墻上扔下,箱內瓷器也毫發無損。
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都有文字記錄。
故宮人用“對簽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量準確。一支簽子對應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簽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據相關史料記載,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馬衡視察時,在冊中隨便圈了兩個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文物中提出來,管理之高效可見一斑。
19557箱文物抵滬后,放在上海法租界暫存,但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1937年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只能分三批向西遷移。同年12月9日(南京淪陷的前4天),這些文物隨英國輪船“黃浦號”駛離浦口碼頭。
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數千箱故宮文物輾轉來到重慶。其中字畫最多,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
當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蔡元培,主持了關于故宮文物在重慶存放地點的會議,決定立即修建專門的庫房存放國寶。最終大家一致決定,將文物分三處存放,即安達森洋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吉時洋行。
巴南飛仙巖曾藏有故宮文物珍品中的珍品
安達森洋行在哪里?導航重慶南濱路上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就到了。
存放過故宮文物的倉庫、搬運過故宮文物的纜車、保存過故宮文物的木箱……在這里,處處可見守護的蹤跡。
可在80多年前,這一切都是最高機密。
胡昌健說,很長一段時間,故宮文物和重慶的“相遇”是一件不為人知的事,“那時,故宮文物南遷是絕對秘密,鮮有文獻記敘。直到20世紀末,臺北故宮博物院披露信息,才知道重慶究竟哪些地方曾是那些國寶的棲身之所?!?/p>
資料記載,安達森洋行原有6棟建筑,占地近萬平方米。當時故宮博物院租下4個倉庫,安達森下令“把倉庫里的臘肉都甩了”,將3694箱文物搬進了倉庫。
南岸區文管所內,至今還留存著張建民老人口述的故宮文物保護過程的記錄。老人曾是安達森洋行公私合營后的第一批員工。他在口述中說,曾聽當年安達森洋行的同事們提及,每當日機來轟炸時,安達森就叫工人把瑞典國旗在洋行門口的旗桿上升起,以求安全,藏于安達森洋行的這批文物,也因此毫發無損。
而鮮為人知的是,除了人們熟知的安達森洋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吉時洋行之外,在重慶還有一處故宮文物藏身點,而且它保存的還是故宮最為珍貴的一批文物。
這個文物藏身點就在飛仙巖(現巴南區安瀾鎮永壽村)。這里兩山對峙,是一處清幽僻靜的山谷。
胡昌健說,1944年11月24日,馬衡在理事會上提出,桂柳相繼撤守,黔省吃緊,存安順80箱文物精華是否盡早遷移樂山或峨眉保存?經討論決議:存安順文物先遷重慶。
12月5日,15輛軍用卡車裝載文物箱件和押運人員離開安順,循著川黔公路前行,并于12月18日抵達飛仙巖礦區臨時倉庫。
曾任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主任的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也證實了這一段歷史記載:“獨山失守,寇氛熾迫;文物再遷,刻不容緩。又經本院在渝市郊外五十公里許,選定資源委員會四川油礦探勘處所屬廢置未用之飛仙巖礦場,為短期儲藏文物之用?!?/p>
為什么是飛仙巖?
胡昌健舉起三根手指一一道出:
第一,地理空間封閉,便于文物保管。飛仙巖是兩山相夾而成的山谷,溪水環繞,植被豐富,自然環境封閉,周邊居民稀少。
第二,建筑空間充足,便于工作生活。曾作為礦區的飛仙巖內屋舍廢置不到2年,基本可以滿足80箱文物的存儲、文物保管人員及其眷屬的生活。
第三,交通運輸便捷,便于遷移運輸。文物箱件自安順移運巴縣(現巴南區),所經過的道路是連接四川與貴州的交通要道——川黔公路,文物箱件進出相對便捷。
為何要為80箱文物精挑細選藏身地點?打開文物清單,答案一目了然——除了吳道子的《鐘馗打鬼圖》、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宋徽宗的《臘梅山禽》等名畫外,還包括顏真卿、歐陽修、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馬遠、石濤、唐寅、沈周、文徵明等書畫大家的作品,更有書圣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宋高宗《賜岳飛手敕》真跡等,可謂故宮文物珍品中的珍品。
文物北歸前曾展出以報答護衛之情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當年秋天,故宮博物院重慶總辦事處隨即規劃復員,開始著手準備故宮文物復歸計劃。在計劃中,重慶扮演了聚集地的角色,分為三路遷至四川樂山、峨眉以及巴縣的文物將全部先運到重慶,再循水路直運南京。
1946年,所有故宮文物運抵重慶,藏入海棠溪向家坡山腳原國民政府經濟部貿易委員會庫房,故宮博物院根據情況成立了三個小組負責整理保護。
此時,白蟻和臭蟲成為最大困擾。一天之內,白蟻能把一箱東西吃個精光。
據故宮學者那志良先生回憶,工作人員在箱架之下墊上一塊鵝卵石,白蟻若想接近箱件,因鵝卵石表面光滑無法攀爬,便會繞到其邊緣,用泥土筑造隧道迂回入侵。工作人員每人領一個棉墊、一個電筒,每天上午、下午分別檢查一次,及時清除這些隧道以防治蟲害。
文物集中重慶之后,故宮博物院就積極接洽船只,準備北歸。本來打算把這些文物直接運回北平,但因時局關系,平漢鐵路的運輸有問題,只能改為運到南京。他們先在海棠溪設立一個轉運站,用汽車從向家坡載運來的文物箱件,先由轉運站負責人點收裝上駁船,拖到對岸存入倉庫,裝船的時候,再由倉庫將駁船拖出,用人力轉入輪船。裝運文物的輪船到達南京后,由碼頭上負責接收文物的人員照應,將文物箱件裝汽車,再運到文物庫房儲存。這批文物,自1947年6月中旬起運,到12月初結束。
3000多公里的漫長路途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2017年,央視節目《國家寶藏》講述了這段故事。
當年,運載“中華第一古物”陳倉石鼓的車行至江津廣興鄉時,司機不小心撞上了一棵樹,車一下子就翻了,所幸石鼓未被損壞。誰知,車輛在離開黔江后,又因為避讓另一輛車而再次翻倒,車摔壞了,石鼓仍完好,歷時56天,終于安全抵達南京。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為了報答西南父老協助運輸、保衛之勞,使其能飽覽祖國文化瑰寶,故宮博物院在重慶舉辦了一次告別展覽會。在這場展覽會中,展出了宋高宗《賜岳飛敕》、李公麟《免胄圖》等精選書畫作品共142件。
在展覽會現場發送的《書畫展覽會展品目錄》上,“參觀須知”第7條為“如有空襲消息請來賓退出”,顯示出戰時的獨特氛圍。
守護之情,從未忘記。
就在這場告別展舉辦80多年后,北歸的國寶將在今年再次回到它們昔日的藏身之地。今年10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將聯手推出《國寶的長征: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故宮文物將派“代表”回渝探親。
這不僅僅是一次文物的“省親”,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深情回望與致敬。它邀請我們共同翻開那段塵封而熾熱的歷史,觸摸一只只木箱承載的智慧,感受烽火歲月里守護者的心跳——重慶,這座不屈的山城,以其險峻的地形、無私的人民和堅定的意志,在日寇的狂轟濫炸下,為國之瑰寶提供了最堅實的庇護所。
重慶與故宮這段共歷生死、守護文明的千里情緣,從未被遺忘。它不僅深藏于泛黃的檔案、親歷者的口述和紀念館的斑駁光影里,更熔鑄成一份沉甸甸的共同記憶,成為中華民族于危難中守護文化根脈、彰顯不屈精神的永恒象征。
記者 李晟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