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出效率 “加”出滿意 ——從基層一線看學習教育帶給重慶的作風之變
2025-09-04 09:47:19 來源: 重慶日報


如今,走進大足區寶頂鎮,以往“填表忙、多頭報、掛牌多”的情形已悄然改變。
“從前各類系統重復錄入、反復填報,現在‘一表通’打通了多個業務口,數據一次填報、多方共享,我們能有更多時間走村入戶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了?!睂氻旀偟囊晃换鶎痈刹窟@樣感慨。
在寶頂鎮古佛村,村委會門口曾密密麻麻掛滿各類牌子,如今僅保留了必要的職能標識。墻面清爽了,職責更清晰了,村干部得以從“掛牌子”“湊場子”中解脫出來,真正回歸服務群眾的本職。
這是記者深入大足區基層一線調研時看到的場景。這樣的轉變,不僅僅發生在大足。
從機關到村鎮,從辦事窗口到村社田間,自重慶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以來,一場以減負、增效、惠民等為核心的實踐正悄然改變干部的工作方式和群眾的切身體驗。近段時間,重慶日報記者走訪了多個基層單位、辦事窗口和村社一線,與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試圖從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中,探尋作風轉變背后的制度創新與人文溫度。
作風一變
路子更寬
中央八項規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徙木立信之舉,是新時代管黨治黨的標志性措施。
中央八項規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規定,而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
自開展學習教育,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不斷以黨的作風建設的新成效,深入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重慶落地落實,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之前來輸液,護士扎完針就走,想問注意事項都得追著問;現在不一樣了,護士不僅仔細交代禁忌等注意事項,還定時來看我的情況,心里踏實多了。”近日,在開州區云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的周婆婆,對著忙碌的護士團隊連連稱贊。這一從“被動應付”到“主動關懷”的細微轉變,正是開州區以學習教育為切入點,全面推進醫德醫風整治、推動醫療作風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
今年8月,開州區全面啟動醫德醫風有關問題集中整治,制發專項工作方案,構建分層分類學習體系。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學習活動386場次,實現1.1萬名醫務人員全覆蓋。同時,通過創新實施“機構自查+部門督查+群眾幫查”三級聯查機制,排查出“對干部職工教育管理監督不到位”“服務患者耐心不足、溝通效率低”等問題163個,制定整改措施212條,梳理關鍵崗位廉政風險點223個,實現作風問題“全曝光”、整改“無盲區”。
問題找準了,整改更要見實效。開州在全區醫療機構推行“三多服務法”——多問一句病情細節,防范診療疏漏;多講一遍注意事項,提升患者知情度;多留一個咨詢電話,暢通溝通渠道。隨著“三多服務法”全面落地,醫療作風改善成效持續顯現,患者投訴量較整治前下降32%,其中“服務態度差”“溝通不及時”類投訴降幅超50%,醫療衛生機構主動整改問題完成率達100%,醫德醫風持續向好、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作風之變,始于走出機關的第一步。
前不久,萬盛經開區黨工委巡察組工作人員鄭英德背起“巡察包”、亮出“巡察碼”,直奔農家院落、田間地頭。在青山村花園社,他拉著村民梁大彬坐在田埂上嘮家常,這種“面對面”“心貼心”的溝通,讓梁大彬將臨崖險路這個“藏在心里”的擔心擺上臺面。
面對群眾反映的“揪心事”,干部作風的轉變體現在“不等不拖”的行動力上。青山村那段“彎急、崖陡”的出村路,巡察組沒有因“涉及多部門”“協調難度大”而擱置,而是當場踏勘、當即反饋,第一時間與金橋鎮黨委等“巡中溝通”,全程跟蹤進度、壓實責任,最終推動問題妥善解決。
從巡察組收到群眾反映問題到督促7327米波形防撞護欄安裝完成,僅用一個月時間。形成“巡察推動—部門聯動—快速落地”高效閉環?!笆率掠谢匾簟⒓兄洹?,反映出黨員、干部身上作風的積極轉變。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為切實優化服務,兩江新區大竹林街道推出辦事窗口周末“不打烊”、彈性工時等舉措,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的痛點。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提前半小時開放服務窗口,而在企業眾多的紫竹苑、龍竹苑、水竹苑、星匯、汪家橋等5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日實行“8:00-19:00”的彈性工時制,周末也有人值班值守,為轄區職工、居民提供“一專多能、通接通辦”服務。同時,街道實行調休制度,保障一線人員的相關權益。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學習教育以來,全市縣處級及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分別立行立改解決問題2萬余個、8.7萬余個;市級層面先后對13個方面突出問題開展集中整治,動真碰硬消除頑瘴痼疾。
抓住民生“關鍵處”
實事辦進“心坎里”
“老百姓盼的,就是我們要干的?!?/p>
全市各地區各部門始終將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與為民服務緊密結合,以釘釘子精神聚焦群眾在醫療服務、居住環境等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把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辦實事、解民憂的實際行動。
“現在方便得很,打開水龍頭隨時都有水,洗衣、做飯再也不用囤水了,心里踏實多了!”近日,綦江區紀委監委工作人員對安穩鎮篆坪片區群眾飲水保障情況開展“回頭看”,村民羅超談起如今便利的飲水條件,語氣里滿是喜悅。
一直以來,季節性缺水是篆坪村片區群眾的焦心事。每到旱季,水源銳減,即便有消防車送水,大家也要提著水桶挑水。
農村供水事關民生福祉。綦江區有關部門深化運用“群眾點題”機制,結合實地走訪,全面摸排農村供水問題。
“我們把農村供水保障納入重點民生實事清單,通過強化一線監督力度,做細監督舉措,持續推動解決農村‘吃水難’問題。”綦江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點圍繞供水保障、供水工程運行管理和水質監測等關鍵環節進行系統排查,推動出臺《綦江區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實施方案》等制度16項。同時督促落實300萬余元資金,建成安穩鎮水源連通工程,徹底解決篆坪片區飲水難題,讓近1.5萬名群眾喝上了放心水。
如今,安穩鎮的山間田野,嶄新輸水管網蜿蜒延伸;智慧調度中心的屏幕上,數據實時跳動;村民家中水龍頭一擰,清澈水流汩汩而出……這涓涓清泉不僅滋潤著村民的日常生活,也讓群眾的獲得感在細微處持續升騰。
在沙坪壩區磁器口街道金蓉社區濱江民居小區,居民們欣喜地發現,這里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此前,在小區的兩次院壩會上,有居民反映綠化不好,也有居民提出便民菜市菜品單一等問題。
群眾的訴求就是行動的指南。磁器口街道高度重視,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利用小區“邊角地”,推動建成了“和美花園”;采取社區引導、物業經營模式,對照群眾意愿清單精準供應新鮮食材,推動建成了“和美集市”。今年3月以來,磁器口街道將學習教育與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等工作融合,找好“小切口”、深化“微治理”、撬動“大民生”,建立健全定期收集辦理群眾訴求工作機制,收集群眾訴求169件、已辦成155件,辦好辦妥高空拋物攝像頭安裝、無障礙設施建設、公共停車位新增、公共基礎設施維修、社區環境管理維護、文體活動場館開放等一批群眾身邊的民生實事。
監督護民生,枝葉總關情。重慶高新區紀工委監察室將學習教育與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貫通起來,緊盯教育、醫療、農村集體“三資”等領域,嚴查嚴治虛報冒領、貪污侵占、截留挪用等突出問題,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除根治環衛欠薪外,還推動解決物業服務不到位、不動產“登記難”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70個,追回有關資金440余萬元,退還群眾違規收取費用170余萬元。
放眼全市,各級黨員、干部堅持開門教育,深入走訪調研,常態化開展“三服務”,大力推進住房、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15件市級重點民生實事,全市縣處級及以上領導班子領辦民生實事2.4萬余件,各級各部門辦理“民呼我為”群眾訴求46.1萬余件,群眾滿意率超過92%。
堅持“當下改”
與“長久立”相結合
從“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需要找到共性的解決方案,需要制度的剛性約束。
近日,重慶市南岸區紀委監委優化營商環境專項監督檢查組走訪轄區企業時,企業的負責人紛紛對當前實行“綜合查一次”組團式執法工作模式點贊。
企業負責人的交口稱贊,源于南岸區破解涉企行政執法領域存在問題采取的一系列舉措。今年以來,該區以學習教育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將破解涉企行政執法領域的痛點堵點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改進作風的重要內容。
針對發現的涉企行政執法中存在的檢查頻次過高、隨意性大、任性檢查等影響市場秩序的行為,該區出臺建立“企業服務專員制度”、政務服務“高效辦成一件事”、涉企檢查“綜合查一次”等優化營商環境十條措施;出臺推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交往的清單,列出黨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在與企業及其經營者交往中不得發生的12種行為,為政商交往提供一張“明白卡”。
學習教育期間,重慶堅持“當下改”“長久立”相結合,深入剖析作風問題癥結根源,全面查找權力運行風險點、監督管理薄弱環節,著力構建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
同樣“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還發生在彭水縣。
此前,針對日常監督中發現部分單位存在違規報銷差旅費的問題,彭水縣紀委監委會同縣財政局在全縣范圍內開展違規報銷差旅費專項整治行動。全縣各鄉鎮(街道)、縣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各人民團體共計212家單位進行自查自糾,清退204萬余元,批評教育926人次。同時,將“三公”經費等執行情況納入財政智管系統,切實強化剛性約束。
他們還積極推動相關部門健全完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試行)》《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等制度機制46項,強化系統性行業性常態化監管治理,切實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巴南區則重拳出擊,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堅決斬斷違規吃喝“舌尖鏈”。
“因在公務接待時違規飲用白酒以及超人數陪餐等問題,給予某單位相關人員黨內嚴重警告處分,違規費用全額退回……”今年5月底,在巴南區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警示教育會上,通報了多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案例,給參會人員又一次敲響警鐘。
既要查處案件,又要立足長遠,深化整改整治。針對案件暴露出的問題,巴南區紀委監委督促相關部門舉一反三,不斷強化制度性約束。相關部門靶向治理,建立公務接待管理辦法,嚴格控制接待陪餐人數,推動作風持續好轉。
學習教育以來,全市縣處級及以上領導班子推動新建立作風建設制度機制7100余項,修訂完善1萬余項,把作風建設深度嵌入“885”工作體系,將作風問題納入“八張問題清單”進行閉環管控,在黨建統領、糾治形式主義、公務接待等方面持續完善作風建設制度機制,不斷將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促進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持久動能。
作風一變,氣象萬千。
從大足區“一表通”讓數據多跑路、干部邁開腿,到開州區醫德醫風整治推動醫療服務“有溫度”;從萬盛經開區干部“巡”入田間地頭解決群眾“心頭患”,到綦江區以監督之力潤澤萬家心田——這一系列發生在巴渝大地的真實改變,深刻印證了一個道理:作風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前,重慶正積極深化拓展學習教育成果,推動作風建設從“問題整改”向“系統治理”深化、從“關鍵少數”向“絕大多數”延伸、從“外在約束”向“內在自覺”轉化。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之“減”真正轉化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之“加”,才能讓作風建設的成效真正扎根一線、溫暖民心,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注入更加深厚的底氣和力量。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周尤
責任編輯:陳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