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創學院賦能“低空先鋒”逐夢藍天
2025-09-15 18:21:40 來源: 江津融媒體中心
江津融媒訊(記者 楊安迪)金秋九月,重慶市美宜佳農資有限公司天知椒基地內,女飛手馬行嫻熟操控著植保無人機,旋翼轟鳴間,藥霧均勻灑落,短短十幾分鐘便高效完成了一片數十畝坡地的飛防作業。這幅科技感十足的農忙圖景,是鄉村人才創新創業學院精準賦能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寫照。

從部隊退役后,馬行積極考取了國家民航局飛行標準司無人機教員執照。她不僅是江津區科技特派員,也是學院傾力培育的優秀人才代表。幾年前,她敏銳察覺到傳統農業的痛點:勞動力緊缺、機械化程度低、病蟲害防治不規范、生產成本高。于是,引入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的想法應運而生。但這條“云端戰場”的開拓之路并非坦途——丘陵山區地形復雜,無人機角度稍偏便會漏噴、重噴;作物各異,飛防標準、藥液品類與配比都有不同要求;更棘手的是,大多種植戶年齡偏大,對無人機植保飛防認知少,不愿輕易改變傳統作業方式,技術落地壁壘重重。
學院服務專員的入企宣傳,讓馬行意識到這是解決所遇困難的契機,隨即與學院建立聯系。根據“四新農人”分類目錄,經學院專家委員會研判分析,馬行被評價認定為“農業科技人才”,并報行業主管部門備案。學院為“四新農人”提供專家對接等服務,依托強大的專家人才資源庫,精準匹配西南大學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專家和市農科院農藥領域專家,通過“共享實驗室”“專家問診”等創新服務模式,為馬行團隊搭建起堅實的技術攻關平臺,使團隊更快掌握了不同地形、作物、氣象條件下的飛行參數和藥液配比等應用操作,為無人機植保飛防推廣普及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技術基礎。

學院的精準對接和資源整合,極大加速了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在江津山地丘陵場景的本地化、標準化進程,成功將“水土不服”轉化為“精準適配”,顯著提升了作業效能,為無人機植保飛防推廣普及奠定了至關重要的技術基礎。
有了技術的積累,整個團隊對于成功開辟這片“云端戰場”信心十足。但村民們對傳統防治方式較為依賴,不了解也不信任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擔心效果較差、成本較高,實際推廣效果并不理想。
學院在了解相關情況后,邀請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與馬行團隊、學院專家就如何推廣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進行座談,研判分析各鎮街地形條件、產業情況等,制定了詳細的技術推廣方案,隨后在11個鎮街開展無人機植保飛防科普推廣活動。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馬行團隊與學院專家通過口頭講解、成本分析、現場示范及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村民們逐漸接受了無人機植保飛防技術。學院人才服務專員以線上推廣、線下收集的方式,將不斷涌現的飛防需求推送給馬行團隊,讓該技術在全區范圍內得到了有效地推廣。

如今,馬行及團隊深耕在農業一線,進行病蟲害防治、播種、施肥、吊運等多種無人機飛防作業,每年開展社會化植保飛防服務20萬余畝,平均每畝為農戶節約成本約300元,形成“企業盈利、農戶增收、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學院就像燈塔,幫我們照亮了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馬行感慨道,“沒有學院的幫助,我們很難在短短幾個月內完成平原地區幾年的技術積累,更難以如此高效地在農村地區打開局面?!?/p>
當一架架無人機掠過江津蜿蜒起伏的山丘,它們播撒的不只是科技種子,更是學院助推鄉村創新創業人才扎根發展的生動實踐。馬行和她的學員們,從學院的沃土中起飛,成為托舉鄉村產業振興未來的“低空先鋒”。他們的航跡,清晰印證了學院作為鄉村人才“強引擎”的核心價值——讓鄉村與人才在時代的熱土上,實現同頻共振的“雙向奔赴”。
責任編輯:董霞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