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評 |?以長江為筆 繪就文明互鑒新畫卷
2025-09-17 06:00:01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明恰似浩浩江河,唯有交流互鑒,方能奔涌向前、生生不息。大江大河,向來是孕育文明的搖籃,以之為研究方向,是國際學術界的共識,也是探尋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路徑。
2025長江文明論壇將于9月17日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一文明盛會,到今年已是第三屆,已成為享譽全國、“央地共建、區域聯動”的高端學術論壇,產出的系列成果也進一步助推了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從國內到國際、從文化到綜合、從單一到多元的“三個轉變”,宛如一顆璀璨星辰,照亮了文明對話的新征程。
此次論壇堪稱一場全球文明的“群英會”。來自英國、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的專家學者齊聚山城,他們深耕尼羅河、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亞馬孫河、印度河等世界大河文明研究。不同文明的智慧在此碰撞,恰似百川歸海,必將激起絢爛的文明浪花。
論壇搭建了高水準國際交流平臺。嘉賓云集、活動豐富,同期舉辦的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從敦煌到大足”專題陳列展等活動,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廣度。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通過活態展示、互動體驗,讓非遺走出展臺、融入生活;第八屆世界大河歌會別出心裁,將舞臺搬至長江游輪,國內外藝術家在移動的山水實景中放歌,藝術與自然完美交融。這些創新實踐,為文明互鑒提供了可復制的范例,讓長江文明真正走進大眾生活。要讓長江文化“活”起來,需要更多創新之舉,以沉浸式體驗、數字化手段、藝術化表達,讓文明從學術殿堂走向市井街巷,從靜態保護變為活態傳承,煥發出勃勃生機。
論壇將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論壇從文化主題向綜合主題轉變,彰顯文化與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的緊密相連。文化賦能經濟,為經濟發展注入精神動力;經濟反哺文化,為文化傳承提供物質保障。這種良性循環,正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如十八梯傳統風貌區的創新蝶變,既留住了老重慶的記憶,又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如蘇州絲綢產業通過將千年織造技藝與現代設計美學相融合,不僅讓宋錦等非遺技藝重煥生機,更打造出享譽國際的絲綢品牌,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收益的雙贏;景德鎮陶瓷產業,通過打造陶溪川文創街區等文旅融合項目,將傳統制瓷工藝與現代文創、電子商務相結合,完美詮釋了“以文興商、以商養文”的良性發展模式。這些成功實踐表明,當文化找到合適的商業表達,就能煥發持久生命力;當商業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就能獲得差異化競爭力。
論壇引領全球文明對話新風尚。當前,世界面臨諸多挑戰,文明沖突、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中國以大河文明為切入點,推動文明對話,是對全球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標志著中國從文明交流的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為世界提供了新的文明互鑒范式。長江文明論壇如一條堅韌的紐帶,連接起不同文明、地域與領域,讓思想與文化的活水匯聚成海。它啟示我們: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唯有打破隔閡、跨越江海,才能迎來人類文明更加繁榮的未來。
“江河之所以能成其大,因其不拒細流?!边@一場流動的文明對話,是地理江河與歷史長河的深情交匯,是中國與世界共赴的未來之約。期待長江文明論壇成為文明互鑒的標桿,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智慧,讓文明之光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楊光志
審核:楊洋
監制:白永茂

責任編輯:曹葉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