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小伙地庫一嗓子火了!20萬人點贊催更,身份曝光……
2025-09-17 15:54:16 來源: 潮新聞
36歲寧波小伙在地庫里一亮嗓,
瞬間火了!
視頻里,
他就坐在車庫里,
隨性開唱,
結果一嗓子出去,
直接收獲20萬人點贊。
“哥,再唱一首!”
“這嗓音絕了,快更!”
關鍵是,
等小伙身份一曝光,
網友們更不淡定了,
他叫蘇醒,
居然是寧波市演藝集團、
甬劇團副團長、二級演員。
合著這是專業大佬 “下凡” 隨便唱唱啊!
有意思的是,
和視頻一起爆火的,
還有他所在的寧波市演藝集團。
當線下劇場的觀眾席越來越空,當年輕人大喊 “聽不懂戲曲”,國有院團的路該往哪走?
寧波市演藝集團卻交出了一份“反套路”答卷:讓二胡樂手摘墨鏡、讓越劇演員唱流行,在抖音直播間搭起“第二舞臺”。短短半年,1600場直播吸粉496萬,連十年沒收到過花的樂手都成了“網紅”。
“當他們第一次按下直播開播鍵的時候,
轉折點便來了。”
這場傳統藝術的“破圈”,
比你想的更精彩!
破局:
董事長親自帶隊 “闖直播”,
首場就火了!
誰能想到,這個如今直播間熱鬧非凡的院團,最初連設備都要靠租?
2023年,線下演出驟減,擁有75部原創劇目的寧波市演藝集團,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焦慮”。直到2024年“藝播計劃” 找上門,寧波市演藝集團董事長林紅拍板:“觀眾在哪,舞臺就在哪!”
同年春天,一場“冒險”開始了。
直播對深耕線下舞臺數十年的院團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領域。林紅親自掛帥組建直播專班,從全集團挑出20個演員當“首批主播”。
為了打破困境,集團直播負責人邱裕紫禾主動扛起調研重任,整整一個月里,她幾乎“泡”在各大平臺,逐一研究全國院團的直播套路——從內容編排的節奏、與觀眾互動的話術,到“為什么有的直播間話筒音質格外清晰”“不同劇種該用什么樣的燈光顯質感”這類細節,她都反復拆解、對比分析,只為給團隊搭建最扎實的起步框架。

“先讓‘臺柱子’試水,用專業實力穩住陣腳!”面對 “怕沒人看” 的顧慮,邱裕紫禾與團隊商量后定下策略。
寧波市演藝集團、甬劇團副團長、二級演員蘇醒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作為深耕甬劇舞臺多年的老藝術家,他早已積累了近萬戲迷粉絲,開播當天,熟悉的甬劇唱腔透過屏幕響起,瞬間勾起老戲迷的情懷,評論區里滿是 “終于等到蘇團長直播”“這唱腔還是當年的味道”的感慨。
面對鏡頭,蘇醒的話語質樸卻堅定:“直播不是演員的‘額外任務’,而是我們必須做的事。不是說要從直播里賺多少錢、賺多少流量,而是要為我們的事業、我們的劇種拼一條活路。要是得不到流量、留不住觀眾,再過些年,我們這些劇種可能就只能進博物館了。我們要的是百花齊放,流量能讓更多人看見甬劇,但更重要的是,在得到流量后,我們要沉下心來打磨藝術,這才是對劇種真正的負責。”

回憶起這些經歷,邱裕紫禾臉上滿是藏不住的笑意,語氣里滿是欣喜:誰也沒料到,這場“試水”直接打破了院團的“次元壁”:原本只在劇場里聽戲的觀眾,隔著屏幕追到了直播間;以前只演給寧波人的甬劇,第一次被全國網友聽了去。而最大的收獲遠不止于此——我們意外收獲了一批年輕態粉絲,他們從天南海北的地方趕來,專門為了看一場我們的線下演出,劇場里久違的年輕面孔,讓傳統戲曲真正有了 “年輕的溫度”。租來的設備沒白買,這步“線上棋”,走活了!
蛻變:
二胡樂手摘墨鏡漲粉,
老藝術人在直播間 “換了模樣”
直播間里最動人的,從來不是數據,而是那些“老藝術人”的新變化。
甬劇團的二胡樂手張金亮,一開始直播時緊張到全程戴墨鏡——“臺下拉琴不用露臉,線上要對著鏡頭,太慌了!”直到他拉了段《紅樓夢》的《葬花吟》,評論區突然炸了:“這旋律太戳人了!”那天起,粉絲每天漲1000多,打賞消息響個不停。慢慢的,他摘了墨鏡,話也多了,還會跟觀眾聊戲里的故事。更意外的是,有粉絲專門從外地趕到寧波劇場,就為看他一眼,散場時遞上一束花——這是他從業十年,第一次收到觀眾的花。


越劇團的徐秋英也“上癮”了。最初只是午休時播兩小時交差,后來越播越投入,硬生生延長到三小時。呂派唱段《打金枝》《拷紅》等都是她直播時的“看家本領”。“戲迷”們看不過癮,不讓她下播,“跟”著她排練、化妝。有粉絲留言:“為了聽你唱十幾分鐘折子戲,我愿意飛寧波!”連線下演出時,都有觀眾舉著手機喊:“徐老師,直播間見!”更有粉絲在謝幕時為她獻上鮮花。在抖音,徐秋英常收到北方的粉絲盛情邀約,請越劇團到當地演出。對于徐秋英而言,直播間這個窗口,為越劇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新觀眾。

半年下來,這些曾經“只活在劇場里”的演員,成了粉絲眼里的“老朋友”:有人被戲腔圈粉,有人因方言共情,496萬新觀眾里,一半是以前從沒接觸過戲曲的年輕人。

未來:
直播間要搬去景區!
還要幫更多院團“破圈”
如今,曾被貼上“小眾”“過時”標簽的傳統藝術,正借著直播的東風煥發新生——二胡的悠揚旋律透過屏幕傳向千里之外,越劇的經典唱段被剪成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廣泛轉發,原本與年輕人有距離感的傳統藝術,終于在直播間里找到了共鳴的出口。
這份新生并非偶然,而是寧波演藝集團實打實的投入與探索:6個專屬直播間每日熱鬧開播,甬劇、越劇、民樂領域相繼涌現“萬粉主播”,連歌舞劇院的男高音都因直播里的“反差感”圈粉——唱到興起時嘮一嘮后臺演出趣事,嚴肅藝術家秒變“接地氣”的分享者,這份真實讓粉絲愈發喜愛。
在林紅看來,“只要把人培養起來了,觀眾有了,需求有了,任何一個空間都是舞臺”?;谶@份理念,他們的下一步規劃充滿想象力:要把直播間從固定空間“搬”出去,落戶到沉浸劇場與景區,讓觀眾在欣賞青山綠水、特色劇場氛圍的同時,耳畔響起婉轉戲腔與悠揚樂聲,打造文旅交融的全新藝術體驗。
與此同時,集團內部的潛力仍待深挖——200多名演員中,目前只有20多人投身直播探索,更多身懷絕技的“寶藏”演員,正等待著在這個“第二舞臺”上綻放光彩。
更難得的是,寧波演藝集團并未止步于自身發展,還計劃將直播運營的經驗向外輻射,幫助寧波各區縣的小院團搭建直播間,為基層傳統藝術從業者點亮新的展示路徑。
從直播間里的“破圈”,到文旅融合的新探索,再到對行業的賦能與帶動,寧波演藝集團用行動證明:傳統藝術從不怕時代變化,怕的是固守成規、不敢邁出創新的第一步。而屬于他們,屬于傳統藝術的新時代故事,才剛剛拉開序幕。
潮新聞 記者 劉睿陽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