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瞳|800余件非遺瑰寶 共繪長江文明長卷
2025-09-17 17:29:47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十三地非遺齊聚,展的是精巧手藝,更是長江滋養的文化底氣。

大江奔涌,浩浩湯湯 ,文脈延綿,生生不息。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行,一場“長江非遺之約”同步登場。

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聯袂呈獻的非遺精品展,亮相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800余件非遺瑰寶,以江河為脈,娓娓道來長江文明的千年故事。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長江上游奔騰于高原峽谷,承載著江河源頭的文明印記。在青海展區,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的展臺前圍滿了觀眾。經十余道工序編織而成的藏毯上,草地、白云等圖案栩栩如生。

藏族唐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作為西藏五大唐卡畫派之一的齊吾崗派唐卡,則為西藏展臺添了幾分藝術氣韻。其以藏式染色法精心繪制,用色渾厚濃重,一筆一畫皆是雪域文化的鮮活載體。

白族扎染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這就是古代的‘絞纈’。”云南展區的扎染服飾前,游客們忍不住驚嘆。扎染技藝是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用植物藍靛作染料,經過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干等工序后,一幅幅藍白相間的扎染作品新鮮出爐,讓人眼前一亮。

苗族蠟染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貴州展區的苗族蠟染技藝則充滿神秘色彩。從底布制作到藍靛浸染,再到脫蠟漂洗,10余道工序層層遞進,最終呈現的蠟染作品,是苗族同胞代代相傳的文化符號。

蜀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這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蜀錦’,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了?!彼拇ㄕ箙^前,參展人員王莉娟一邊介紹蜀錦織造技藝,一邊穿上蜀錦服飾展示。她表示,從紋樣設計到染絲織造,現在的蜀錦織造技藝更為精細,產品也更加多元化。

梁平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作為東道主,重慶帶來38項“看家本領”。其中,梁平木版年畫展臺,門神、戲曲故事題材的作品構圖飽滿,色彩對比強烈,極具趣味性和視覺沖擊力。

西蘭卡普制作技藝(重慶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一旁的土家織錦,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間工藝,又稱西蘭卡普制作技藝,其采用古代斜織機的腰機式織法織造而成,美觀整齊,結實耐用。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湖北展區的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則將觀眾帶回古楚時代。從選料雕刻到上漆描金,20余道工序繁復精細。展臺上的漆器作品光澤瑩潤,彰顯著荊楚文化的浪漫與精致。

湘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湖南帶來“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湘繡技藝現已形成5大類72種針法體系,現場展示的雙面全異繡讓逛展群眾嘆為觀止:“兩面的圖案居然真的完全不同?!?/span>

夏布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江西展區的夏布繡自帶古樸雅韻。以苧麻紡成的粗布為底,用細膩針法繡出萬千景致,色澤古樸、繡地粗獷,卻于拙樸中藏精巧,韻味獨特。

宣紙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安徽展區的宣紙制作技藝,詮釋著“文房四寶之首”的底蘊。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配入沙田稻草漿,經14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展臺上的宣紙潔白柔韌,無論是書寫還是繪畫,都能盡顯筆墨神韻。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浙江展區的龍泉青瓷以“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征服了觀眾。參展人員介紹,青如玉是它最典型的特質,充分彰顯江南水鄉的雅致。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江蘇此次帶來宜興紫砂陶。紫砂質地細膩、色澤古樸,握于手中溫潤如玉。從原料加工到裝飾燒成,每一步都藏著匠心。

龍鳳旗袍手工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上海展區的龍鳳旗袍手工制作技藝“鑲、嵌、滾、宕、繡、繪、鏤、雕、盤”九大工藝分別對應了旗袍制作過程中的九個步驟,這些工藝相輔相成,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旗袍。展臺上的旗袍款式獨到,選料講究,一針一線都凝聚著匠人對美的追求。
這場非遺精品展以長江為紐帶,讓不同地域的文化瑰寶相遇、相融。當千年非遺邂逅現代生活,長江文脈的光芒,正隨碧波流淌,愈發璀璨奪目。
第1眼TV-華龍網
文:吳禮霜
圖:李一鳴 李文科
美編:鮮俊逸
統籌:馮珊 李文科
監制:劉顏
責任編輯: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