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促大河文明交流互鑒國 內外知名專家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智慧
2025-09-18 09:10:49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群賢畢至襄盛會,俊采星馳繪藍圖。9月17日,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文明保護傳承、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專題,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智慧,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共促大河文明交流互鑒。
論壇由中共重慶市委、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重慶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游委、市政府外辦、重慶社會科學院共同承辦,得到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和國家部委的有力指導和大力支持,得到長江流域?。▍^、市)宣傳部門的積極支持,并吸引眾多相關高校、社科機構專家學者積極參與。
楊開忠:
長江經濟帶要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文明躍遷
聲音>>>
在長江經濟帶,產生或集聚了中國50%以上的世界級城市或世界級城市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楊開忠以《長江經濟帶要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示范引領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楊開忠認為,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關鍵拐點。生態文明作為新質態,構建起“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模式,更形成生態“算力—數據”核心驅動范式,打造分布式韌性智能體網絡,用人與自然共同福祉替代無限經濟增長目標。
“新質生產力是綠色、智能、韌性協同的生產力形態,契合生態文明對生產力的核心要求,發展新質生產力必然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關鍵?!睏铋_忠指出,生態文明躍遷已從突破階段邁入高速發展期,長江經濟帶需牢牢把握這一機遇。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基于長江流域引領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示范區,也是驅動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核心引擎?!睏铋_忠表示,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已穩定轉變為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高質量經濟帶。在長江經濟帶,產生或集聚了中國50%以上的世界級城市或世界級城市群。
“當前長江經濟帶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質量經濟帶,未來應著力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示范引領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努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生態文明的策源地和大本營?!睏铋_忠表示。
馮時:
天文學是中國的文化之源
聲音>>>
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以《長江文明的輝煌——八千年前的知識與思想》為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我將古人所建立的中華文明理論,總結為‘三要三本’?!瘪T時稱,“三要三本”為:道德,人要修德,是立人之本;知識,人要學知識,為立身之本;禮儀,人要習禮,為治世之本。“三要三本”的源頭是天文,中國文化很多核心思想都導源于天文、導源于天人關系。
馮時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科學有三種:天文學、數學、力學,都直接服務于古人的生產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對象就是農業。古人通過對星移斗轉的觀察制定時間,解決農時問題,于是天文學就發展起來了。而天文學的發展,需要精確化,數學就被引入了。同時,為了適應農業生產方式,人從山洞走出來,為定居而建造房屋,力學又發展了起來。
馮時認為,天文學實際上是人類起源后,最早發明的一種古典科學,是我們的文化之源。《尚書·舜典》載:“濬哲文明,溫恭允塞”;《周易·乾·文言》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因此天文是中國文明的源。
“考古發現,湖北秭歸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條石為石碑,其性質實為迄今所見最古老的測影儀具——碑表,碑上雕刻的圖像再現了人體測影的歷史。而類似關于天文學的器物,在長江流域還出土了很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瘪T時說。
徐松巖:
經濟全球化將為文化多元發展搭建平臺
聲音>>>
我們研究長江文明,對于中國學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知識體系,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會長,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松巖以《文明交流互鑒與世界早期國家形態》為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在他看來,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當今世界各種文化的發展正是對2000年前時代的一次新飛躍。在全球化時代,世界諸文明的碰撞,英才輩出,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出現。
徐松巖認為,未來一個時期,世界各民族、各國家在其經濟發展的同時,一定會要求發展其自身的文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它必將為文化多元發展搭建一個良好平臺。21世紀世界文化發展必然形成若干個重要的文化區,如歐美文化區、中華文化區、南亞文化區以及西亞北非文化區等。這幾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必將成為影響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作為世界諸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基礎。
“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導向是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重塑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提升中國學術話語權。而文明和國家起源問題,是世界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因此,我們研究長江文明,對于中國學界在世界史上建設自主知識體系,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徐松巖說。
高大偉:
長江為重慶孕育出深厚文明積淀
聲音>>>
重慶的賽博朋克氣質,是一張蓄勢待發的王牌。
“若要我今天傳遞一個核心信息,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培育全球思維。世界需要以開放姿態迎接中國的復興,中國也需要以同樣胸懷擁抱世界?!狈▏鴿h學家、全球事務與國際關系專家高大偉以《長江與流動的文明:東西互鑒、古今交響》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在他看來,長江始終具有中華文明最為強大的凝聚力之一。這條覆蓋了約占全中國20%的國土面積、約40%的人口規模、近45%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滾滾大江串聯起的長江經濟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經濟區域。
重慶這座聳立于兩江交匯處的山城,該如何進一步吸引世界游客的目光?高大偉給出了答案:重慶的賽博朋克氣質,是一張蓄勢待發的王牌。
高大偉說,當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全球互聯成為現代交流“新航道”,為全球各地的人們搭建起一條數字高速公路,而長江為重慶孕育出的深厚文明積淀,正是重慶在這條數字高速公路上一路奔馳的通行證,“文化能讓人們心意相通,而美的感召更能凝聚人心,長江之畔的重慶兩者兼具。”
高大偉表示,愿為重慶大跨步地走向世界出一份力?!拔以谥袊娜兆樱蟛糠质窃陂L江邊度過的,所以,我稱自己是‘長江人’,而重慶的獨特魅力,也讓我流連忘返。”在發言結束后的專訪中,高大偉希望,能在未來聚焦重慶,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向世界講好重慶故事、長江故事、中國故事。
薩維·薩維·艾哈邁德:
推動中埃兩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鑒
聲音>>>
長江和尼羅河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鑒、歷史文化遺產以及人文精神層面有著深厚的聯系。
“盡管中國的長江與埃及的尼羅河相距遙遠,但兩條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在交流互鑒、歷史文化遺產以及人文精神層面有著深厚的聯系?!卑<氨竟髮W教授薩維·薩維·艾哈邁德以《長江文明與尼羅河文明的交流與交融》為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在他看來,尼羅河與長江的共同特質深深植根于兩條河流對國家文明誕生與發展的核心作用:兩條河流同為人類文明的生命之源,既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與肥沃的土壤支撐農業發展,更持續滋養著兩大文明的繁榮與演進。
其中,在生命命脈上,兩條河流歷來在支撐沿岸地區的農業、經濟與日常生活方面作用重大,同時孕育了深受河流影響的深厚文化遺產;在經濟價值上,兩條河流對沿岸地區的貿易與經濟發展曾發揮關鍵作用;在文明底蘊上,長江文明植根于中華沃土,尼羅河文明發源于埃及大地。
他稱,令人欣喜的是,中國與埃及已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將中國重慶白鶴梁題刻與埃及尼羅河測量儀共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申遺行動,不僅彰顯了兩國河流遺址的歷史文化意義,更是對中埃兩大古老文明深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重要實踐。
“因此,我建議,中國和埃及充分利用兩條河流所蘊含的生產與發展意義,加強兩國合作以尋求最新機制來保護水資源、實現最優化利用?!彼_維說。
馬格努斯·維德爾:
黃河與長江見證了輝煌的文明曙光
聲音>>>
世界歷史上并行出現并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都誕生在大河之畔。
英國利物浦大學考古學、古典學和埃及學學院教授馬格努斯·維德爾,帶來主旨演講《河流文明的興起:以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為例》。
“我對中國一直心懷敬意,這片土地孕育了偉大的文明?!毖葜v開始前,馬格努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曾在中國東北師范大學獲亞述學博士學位。
“世界歷史上并行出現并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都誕生在大河之畔。與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樣,黃河與長江見證了同樣輝煌的文明曙光?!痹谥髦佳葜v中,馬格努斯表示。
馬格努斯認為,從根本上講,“文明”或“復雜社會”是指一個社會超越了基于血緣的小型村落,發展成一個龐大、有組織、分層次的共同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變在地球上僅獨立發生過四次:美索不達米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埃及(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國(黃河與長江流域)。
他指出,在這四個獨立誕生的河流文明中,都能看到“規?!钡奶卣鳎约氨澈蠓置鞯纳鐣A層和等級體系,在復雜社會中,出現了大量不再直接依賴農業生產的新職業,這些都需要組織和管理。以中國良渚、古埃及、古印度河流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吉爾蘇城等為例,馬格努斯指出,當時的社會需要極其龐大而復雜的行政管理,“這也引出了文字的出現,人類由此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時代的關鍵時期?!?/p>
諾拉·索菲亞·塞瓦略斯:
與自然、河流和諧相處
聲音>>>
順應自然與河流的重要循環,是亞馬孫流域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
“多項研究表明,幾個世紀以來,亞馬孫流域的當地人民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與土地多重要素相處的方式。這種關系并非破壞性的,而是順應自然與河流的重要循環。這種順應,也是當地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崩∶乐奚鐣茖W院(巴西)研究員諾拉·索菲亞·塞瓦略斯以《亞馬孫河流域:人民與“美好生活”的土地》為題,分享了她多年來立足亞馬孫流域地區進行研究工作的相關思考,就如何與自然、河流和諧相處等話題進行了分享。
諾拉介紹,亞馬孫流域地區是約400個不同民族的家園,其中約60個民族選擇與世隔絕。“不過,該流域地區的森林持續遭到破壞?!彼赋觯嚓P破壞常蔓延到原住民的家園或社區?!八麄円淮未温摵掀饋恚l出聲音,筑起防線,應對社會與環境的沖突,阻止了一次次針對流域原始森林的破壞?!敝Z拉認為,亞馬孫流域社會與環境的沖突,本質上是一場源于不同思維模式、土地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沖突。
她認為,亞馬孫流域地區的人民,在幾個世紀以來已形成了一種順應自然與河流的重要循環的關系,這也是他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礎,然而,這種與土地的聯系正面臨瓦解?!霸∶竦亩窢幫ǔ1憩F在維持自身的組織形式、在其土地內踐行自治與自決、保護日?;顒优c知識體系等。這些努力,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探索?!敝Z拉說。
穆罕默德·哈米德:
以河流文明為紐帶深化中巴交流
聲音>>>
期待未來中巴兩國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進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維度。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為數不多自石器時代伊始就有人類持續生息的地區之一,這一點和中國十分相似。這也讓中巴兩國在人類歷史與考古領域上更緊密相連?!卑突固古哉谄沾髮W考古學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發表了名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征及持續影響》的主旨演講。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諸多傳統至今仍在延續。”穆罕默德舉例,這一文明時期的牛車,兩輪間距與現代巴基斯坦農村使用的牛車幾乎一致;度量衡體系、珠飾制作工藝,甚至居民對隱私的重視,都在當地社會留下深遠印記。
他特別提到,目前,巴基斯坦已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啟動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聯合考察、記錄與發掘項目。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次到訪重慶的穆罕默德表達了對此次重慶之行的期待。他坦言,正通過長江文明論壇逐步熟悉重慶歷史文化,后續計劃實地探訪相關考古遺跡,深入學習遺址保護與活化的經驗,從中發現中巴文明更多共通之處。
談及對本次長江文明論壇的印象,穆罕默德給予高度評價。
他表示,論壇搭建了優質交流平臺,不僅促進中國國內學者的觀點碰撞,更推動學界對話,讓各國研究者聚焦河流在文明孕育、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期待未來中巴兩國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進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維度。
本版稿件由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韓毅、記者周雙雙、李晟、趙欣采寫
本版圖片由記者謝智強、鄭宇攝/視覺重慶
責任編輯:熊世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