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 2025長江文明論壇開壇論道
2025-09-18 10:37:28 來源: 重慶廣電-第1眼TV
長江在中國被稱為生命之源,它從雪山而來,宕落高原,蜿蜒于群山、平原之間,流域地貌多樣、資源豐富,古老的中華文明隨之生生不息、燦爛生長。歲月如水,弦歌不斷。奔涌不息的長江,如何與四海對話?今天,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渝開幕,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為題,開壇論道。

這一盛會,今年已經是第三屆。相比往年,本屆論壇首次邁向“國際化”。來自多國的專家學者,把尼羅河流域、古代西亞兩河流域、亞馬孫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大河文明的智慧,帶到了重慶。如同百川歸海,將碰撞新的浪花。一個高端文化論壇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這背后,深意明顯:論壇不單“論道文化”、更要“共謀發展”,文明不僅照鑒自身、更要交流互鑒。今日聚焦,一起去聆聽長江之畔的“大河之音”。
“國際化”對話
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
“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今年長江文明論壇的主題在主旨演講的環節,得到生動的體現。先說跨越江海,8位嘉賓作主旨演講,其中有5位是外國嘉賓。再看文明互鑒,發言嘉賓中,有研究希臘羅馬史的中國學者、有研究漢學的法國專家。今天,他們齊聚中國長江上游的重慶,說著不同的語言,分享不同的文明。可以說,此時此刻,孕育出人類燦爛文明的世界大河,在重慶交匯了。

英國利物浦大學考古學、古典學和埃及學學院教授 馬格努斯·維德爾:
“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都誕生在大河之畔,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黃河和長江,同樣見證了類似且輝煌的文明曙光?!?/p>
埃及本哈大學教授 薩維·薩維·艾哈邁德:
“我曾多次到訪中國,親眼見證并切身感受到長江流域的文明。盡管中國的長江與埃及的尼羅河相距遙遠,但兩條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同為世界上最古老 、最著名、最璀璨的文明體系?!?/p>
今天的盛會上,專家學者還分享了長江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大家真誠對話、相互啟迪。而走出會場,文明的對話還在延伸。來自長江流域的800多件非遺精品,拼接出長江千年文脈的新圖景,記者看到很多參會嘉賓們都在駐足、觀看、拍照、體驗。從門內思想的交流,到門外文化的觸碰,長江文明論壇正在為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更多的重慶智慧、提供精彩的中國方案。

如果說 “國際化” 是本屆論壇的廣度,那么 “綜合主題” 就是深度所在。本屆論壇的主題,將圍繞長江,拓展出多維度,深度融合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時代命題。翻開地圖,這條綿延萬里的大河,覆蓋了中國近五分之一的國土,長江經濟帶也是中國輻射區域最廣的“流域經濟帶”。2024年,長江經濟帶的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9.85萬億元,這一數字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45.3%,,足見其重要地位。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正加速重構長江經濟帶的開放版圖,也在不斷繪就長江文明的新圖景。

綜合主題“話長江”
跨越江海擁抱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中華文化近代轉型中,長江流域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大舞臺。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重慶,成為內陸最早的通商口岸。今天的重慶,江海巨輪直達,“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綻放出無限魅力。重慶廣電第1眼制作的論壇主題宣介片《跨越江海 文明互鑒》,以重慶為起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勾勒出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圖景,延續著跨越江海的對話。

巴西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卡拉·切洛蒂說:“視覺上非常震撼,我認為它很好地概括了這個地區的發展過程?!?/p>
“它還展現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和文明的聯系,這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奔砥艺鯂v重慶總領事館領事代理人索瑟塔告訴記者。
長江師范學院宣傳部部長向從武認為,特別是關于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以及共創長江文明的愿景,很好地表達了人們的心聲。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重慶精神文明研究院副院長肖朗表示,要以這次對話為起點,繼承和發揚中華長江文明的優秀基因,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和當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文明脈絡從史前時期一直涵蓋至今。今年,一份基于長江流域13個省區市的“大數據”報告,核定出:長江流域的文物資源,共計231563處。作為長江的標志性河段,三峽是長江上游人類文明的重要源頭。重慶三峽庫區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已超過18.3萬件。另外,包括白鶴梁與尼羅尺聯合申遺等在內,這些都是長江文明論壇開出的花、結出的果。當學術研究與現實發展之間深度互動,不斷雙向賦能,不斷創新表達,賦予文化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傳承和傳播中,連綴起文明的脈絡。
激活資源 創新場景
萬古文脈千秋傳
長江在重慶奔流了691公里、橫貫全境。流域文明滋養的漁獵煙火、田園牧歌,在重慶演繹了千年萬年。江河就像是一條時空通道,把我們引向歷史: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址、銘刻在石頭上的印記,無不記錄著從未間斷的文脈。不斷發掘的長江文物,也在不斷延伸著長江文明的歷史軸線。

長江畔,是古人類的搖籃、文明的發祥地。從200余萬年前的“巫山人”,到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再到100萬年前的鄖縣人……文化鏈內涵豐富、脈絡明晰。流域之內,不同地貌、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長期互動中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文明圖景。文脈與發展血脈交融,賦予重慶深厚的底蘊和巨大的機遇。僅以賦能文旅產業為例,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452.7億元,年均增長10.6%;旅游業實現增加值1401.3億元,年均增長9.3%?!伴L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已成為世界級的旅游目的地。

江河萬古,文脈千秋。長江文明磅礴的生命力和厚重的時間印記,在保護中開發,在發展中傳承。本屆長江文明論壇,從單一場景向綜合場景轉變,在學術研討之外,一系列專題活動,包括:文化采風、非遺交流、石窟展覽、“新韻重慶”無人機燈光秀、大河歌會等,讓更多人讀懂江岸生活的禮樂浪漫,讓文明交流從“專家對話”延伸至“全民參與”。當文明可感可觸,當人們沉浸其中,每一個人,也都成為了文明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傳承長江文明、辦好長江文明論壇,會帶來什么樣的城市新動能?記者采訪了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藍勇。他說:“以長江文明論壇為基礎,我們相關的學術研究,實際上跟社會發展是互動的,相應的學術研究深入以后就會促進文明。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的經濟文化中心,這種精神,實際上在我們重慶精神里面至今仍有體現。這種精神對我們重慶的城市塑造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都是有好處的。重慶主辦長江文明論壇,從第三屆今年開始,強調它的國際性。我們要把這種長江文明,逐漸轉換成自身的一種發展的路徑,或者說一種動力。要從國外學習其他流域文明的優秀,同時又把我們自己優秀的亮點宣傳出去。關于長江文明的研究和它的資源發掘,既是我們增強文明自信的一種路徑,同時也是我們發展中國的社會經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p>
長江文明論壇不斷在創新,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是在探尋“長江文明”價值轉化的新邊界。從一次次的開壇論道中,尋找新的方法論,讓文脈不斷生長,讓文明滋養的我們,從中得到啟思。在世界的和聲中,跨越江海。在文明的互鑒中,照見未來。
(重慶廣電-第1眼TV 吳霜 袁媛 吳靜 尹力 李波 雷羽 陳力 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李遠山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