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瞭望|長江文明論壇搭建起世界大河文明的舞臺
2025-09-19 08:40:27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一條大江,承載千年文明血脈;一場論壇,激蕩時代新聲浪潮。
9月17日,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文明保護傳承、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專題,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智慧。自2023年以來,重慶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長江文明論壇。相比往年,本屆論壇呈現出走向國際化、嘉賓層次高、活動更豐富三個特點。
當歷史的回響與未來的召喚在這里交匯,文明對話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深遠意義。就像本屆論壇主題“跨越江海文明互鑒”所講的那樣,文明,是如此貼近我們腳下的大地,亦能照亮人類一起走向未來的路。


萬里長江,邀世界共赴一場文明新對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月17日的主論壇上,法國漢學家、全球事務與國際關系專家高大偉用蘇軾的這句詞,來形容他心中的長江文明。這種跨越東西方文化的對話,正是本屆論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注腳。
當長江的深沉邂逅尼羅河的古老,當亞馬孫河的奔放對話印度河的哲思,這場跨越江海的對話,為變局中的世界提供了一份關于和諧、包容、可持續發展的中國答卷。
錨定價值,用全球文明倡議回應時代之問。文明對話,難的是找到都能聊、都愛聊的話題。大河是孕育文明的母親河,都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共同課題。長江文明論壇精準抓住了“大河”這個全人類的情感共鳴點,聊文化傳承、聊生態保護,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找共性,而不是辨高下,才能更好錨定文明交流互鑒的價值點。更深層次地看,長江文明論壇是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的一個生動實踐場,借本屆論壇的契機,我們共同倡導文明對話,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創新載體,用多維體驗打破時空壁壘。道理聽千遍,不如親身感受一遍。本屆論壇內容更豐富、場景更加多元,堪稱一場可聽、可感、可游、可沉浸式體驗的文化盛宴。
即使是普通觀眾,也能身臨其境地參與這場文明對話。在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活動中,體驗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匠心溫度;在“從敦煌到大足”專題特展里,感受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2025世界大河歌會上,聆聽來自世界大河流域的動人樂章……文明從殿堂走入日常,在體驗中傳遞價值,在交流中凝聚共識。
升級目標,從文化展示到價值共生。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比如,流域生態治理如何協同推進?非遺保護機制如何有效運行?這些都是本屆論壇所追求的、走向價值共生的高階目標。
可以說,本屆論壇的目標很清晰——通過舉辦2025長江文明論壇,為豐富拓展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注入重慶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千年文脈,看重慶繪就文化傳承新圖景。
扼守重慶東大門的巫山,是游覽長江三峽的必經之地。千百年來,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等在這里交融共生。位于巫山的龍骨坡遺址,是迄今東亞地區時代最早、內涵最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褒埞瞧挛幕瑸槿A夏文明的孕育奠定了深厚基礎。”在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這樣評價。
今年是龍骨坡遺址發掘40周年,多年來的發掘與研究,不僅是為了還原“巫山人”,更是為了回答“我們從哪里來”。重慶正以對歷史負責的敬畏之心,在保護中傳承,在守正中創新。
守護綠色,讓一江碧水成為文明根脈。沒有長江的綠水青山,就沒有長江文明的綿延流轉。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2016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歷史性決斷在這里首次提出。重慶強化“上游意識”、扛起“上游責任”、展現“上游擔當”,讓千年文脈在綠水青山的滋養中煥發新生。
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全市森林覆蓋率保持在55%以上……水清岸綠的長江,守住了長江文明的“根”與“魂”,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供了文明滋養。
傳承創新,讓歷史遺產變為生活場景。推動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以傳承延續文化血脈,以創新激活文化基因,方能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比如,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走深走實,“資足常樂”等跨省文旅IP持續煥新;又如,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忠縣皇華城、云陽磐石城等一大批古遺址蝶變重生……從歷史深處走向現代生活,長江文化正以嶄新姿態融入時代脈搏。
動能轉換,讓文化流量變為發展增量。實踐有力證明,文化不是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而是可以深度嵌入城市經濟的發展密碼。在呼喚人文經濟學的今天,文化成為吸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流量入口,能夠產生巨大經濟效益、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
11787架!6月17日,“魅力重慶”無人機燈光秀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以此為代表的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讓“雄奇山水”火爆出圈,“新韻重慶”閃耀世界。今年上半年,重慶共接待國內游客2.35億人次、入境游客92.3萬人次,重慶正成為全球游客打卡勝地。


天下大同,以時代新啟示照亮共同未來。
長江,這條奔流了千萬年的大河,正在開啟新的篇章——從自然意義上的河流,升華為一條協同發展、共擔未來的文明之河。
本屆長江文明論壇,用豐碩成果向世界證明:古老文明完全可以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生,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
分享一份禮物:以文化新韻傳遞中國溫度。重慶在用行動傳遞這份文明溫度:高質量籌備舉辦2025年央視春晚重慶分會場、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等重大活動,讓文藝精品走進更多人心里;重塑“兩江四岸”山水都市風貌,打造“世界山水都市”“壯美長江三峽”等文旅名片,將文化資源變成老百姓能享受到的幸福。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重慶把文化優勢實實在在地變成了發展優勢。
提供一種智慧:以和合理念化解“文明沖突”。眼下,重慶白鶴梁題刻正攜手埃及羅達島尼羅尺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就像埃及本哈大學哲學及阿拉伯與中國文化教授薩維·薩維·艾哈邁德所說:“這是兩個古老文明在新時代下的共鳴。我們不僅在保護石頭與刻度,更是在守護一種共通的智慧——如何與水共生、如何用知識服務社會?!?/p>
以對話消弭分歧、以合作超越競爭,本屆論壇傳遞的,正是中華文明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也用實際行動破解了“文明沖突論”的迷思。
照亮一個未來:以互鑒之光指引共同前行。本屆論壇指向一個更宏大的愿景:文明互鑒不應止于文化交流層面,更應成為激發全球發展、促進共同進步的新引擎。在長江文明與其他大河文明的對話中,蘊藏著無限的合作機遇,用好這些資源,必將為構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格局注入文化新動力。

論壇終會結束,但余溫還在蔓延。這場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鑒”為名的邀約,因長江文脈的千年厚重而有了深度,因人類的共同向往而有了廣度。
讓每一種文明都被看見,讓每一種聲音都被聽見,長江文明的故事,正從中國內陸一路向海奔騰。文明互鑒,百川匯?!@不僅是重慶的故事、中國的故事,更是關于人類如何攜手走向命運與共的故事。
責任編輯:譚周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