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約 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2025長江文明論壇綜述
2025-09-22 09:12:52 來源: 新重慶-重慶日報
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韓毅





長江奔涌,草木葳蕤。四方輻輳,八面來風。
9月17日至19日,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鑒”為主題的2025長江文明論壇在重慶舉辦。
群英薈萃,俊采星馳。作為長江流域文明(文化)類唯一省部級論壇,本屆論壇由中共重慶市委、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研究世界大河文明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互學互鑒、啟迪未來。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論壇上,中外專家對話交流、凝聚共識,“在世界大河文明中,以長江文明等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是唯一源遠流長沒有中斷的文明”“長江文明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無與倫比”“研究長江文明,對中國學界在世界史上建立自主話語體系,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世界歷史上并行出現并改變世界的偉大創新,都誕生在大河之畔”……讓長江的偉岸身姿愈發清晰,讓文明互鑒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開花結果。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與論壇同期舉辦的世界大河歌會,長袖如云、鼓樂和鳴;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活動,守護文脈、傳承匠心;長江文化探訪交流活動,向世界展示“中國方案”……
實現“三個轉變”、體現“三個特點”、彰顯“四重價值”……長江文明論壇,文明之約,卓爾不凡!
由國內論壇向國際論壇轉變
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載體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鼓噪“文明優劣論”“文明沖突論”的聲音,沉渣泛起,甚囂塵上。
“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絕無高低優劣之分”“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觀,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中國的時代最強音,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辦好長江文明論壇,是促進大河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載體?!敝貞c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稱,比起前兩屆長江文明論壇,本屆論壇首次實現從國內論壇向國際論壇的轉變,就是為了促進世界大河文明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促進大河文明共同進步,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根基。
為此,本屆論壇不僅吸引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學術機構、高校的著名專家學者,還吸引了來自英國、法國、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研究尼羅河流域、古代兩河流域、亞馬孫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的專家學者。
論壇上,國內外專家學者碰撞思想火花,凝聚行動智慧,取得豐碩成果。
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從天文學視角,論證中華文明“至少有8000年歷史”,將人們熟知的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向前延伸了3000年,成為與會國內專家關注的焦點。
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馬格努斯·維德爾也分享了真知灼見:“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學者與長江文明學者之間的合作潛力巨大。攜手合作,我們能夠打造出真正引人入勝的內容,從而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的文旅發展?!?/p>
“推動中國與埃及聯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將中國重慶白鶴梁題刻與埃及羅達島尼羅尺共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不僅彰顯了兩國河流遺址的歷史文化意義,更是對中埃兩大古老文明深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重要實踐。我建議,中國和埃及充分利用兩條河流所蘊含的生產與發展意義,加強合作,以尋求最新機制來保護水資源、實現最優化利用。”埃及本哈大學教授薩維·薩維·艾哈邁德稱。
尤值一提的是,一些西方學界對中國的誤解、誤讀,甚至是傲慢和偏見,在本屆論壇的中外專家對話交流中,在平等、友好、坦誠的氛圍中,得到糾正,形成了共識。
例如,中外專家就德裔美籍學者魏特夫提出的“治水社會”理論進行了研討。在魏特夫看來,中國通過治水實現了集權體制?;顒又?,中方專家通過“大禹治水”的例證,以及與外方專家共同對白鶴梁水文題刻進行實地考察等,闡明了“中國治水的民本思想”,得到外方專家普遍認同。
中外專家還就中華文明、長江文明的“連續性”突出特性,進行了研討。以往一些西方學者習慣將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印度河等大河孕育的文明并置?;顒又?,中方專家基于大量的考古發現、歷史遺址,強調了“在世界大河文明中,以長江文明等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是唯一源遠流長沒有中斷的文明”,得到與會外國學者一致認可。
由文化主題向綜合主題轉變
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在中國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價值和獨特地位。
“舉辦好長江文明論壇,有利于把弘揚長江文化、傳承長江文明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推進強國建設?!敝貞c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相比前兩屆論壇,本屆論壇以“跨越江海文明互鑒”為主題,實現了從文化主題向綜合主題轉變,致力于把弘揚長江文化、傳承長江文明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楊開忠就以《長江經濟帶要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示范引領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他提出,當前,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關鍵拐點。長江經濟帶是中國基于長江流域引領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躍遷的示范區,也是驅動中國未來發展的最大核心引擎,未來應著力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努力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新質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生態文明的策源地和大本營。這無疑為長江經濟帶接下來的發展提供了“智動力”。
“若要我今天傳遞一個核心信息,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培育全球思維。世界需要以開放姿態迎接中國的復興,中國也需要以同樣胸懷擁抱世界。”法國漢學家、全球事務與國際關系專家高大偉以《長江與流動的文明:東西互鑒、古今交響》為題,分享了他的觀點。
在他看來,長江流域覆蓋了中國約20%的國土面積,養育了中國約40%的人口,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中國的近45%,是中國重要經濟區域。當今,數字全球互聯已成為現代交流“新航道”,長江是這條數字高速公路上的重要節點?!拔幕茏屓藗冃囊庀嗤ǎ赖母姓俑苣廴诵?,長江兩者兼具。未來,我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向世界講好重慶故事、長江故事、中國故事?!彼f。
“通過本次論壇,我了解了重慶的歷史文化。我后續計劃實地探訪相關考古遺跡,深入學習遺址保護與活化的經驗,從中發現中巴文明更多共通之處?!卑突固古哉谄沾髮W考古學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表示,本次論壇搭建了優質交流平臺,讓各國研究者聚焦河流在文明孕育、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他期待未來中巴兩國能在古代河流文明研究方面有更多交流,進一步拓展文化合作維度。
由單一場景向綜合場景轉變
進一步講好重慶故事、長江故事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長江文明,進一步回答了“中華文明何以偉大”的重大課題。
而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臨江城市、國家重要中心城市,肩負著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責任。
近年來,全市上下深學篤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部署,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切實抓好長江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明溯源研究,深入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持續打造長江文化文藝精品,大力促進長江文明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鑒,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以長江文明論壇為重要平臺,本屆論壇還實現了從單一場景向綜合場景轉變,進一步弘揚長江文化、傳承長江文明,展現出長江文化對中華文明的深刻影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除主論壇外,在本屆論壇期間,還同期舉辦了一系列文化研討交流活動,包括2025龍骨坡遺址學術研討會、2025世界大河歌會、長江流域非遺交流展示活動、長江文化探訪交流活動、主題音樂會和“新韻重慶”無人機表演等。
其中,世界大河歌會在萬州舉行。其臨江而建的舞臺,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創造融為一體,虛實相生,動靜交織,構建出一幅美輪美奐的平湖夜畫。“沉浸式互動+國際化表達”的歌會特色,帶來“景隨人動、人在畫中”的深度沉浸體驗,讓與會嘉賓開啟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江河之旅。
來自塞爾維亞的“新浪潮代言人”王子,深情演唱了《Zaboravi Nas》(未寫完的我們)和《Ajde jano》(來吧,雅娜),用歌聲講述了塞爾維亞與中國之間特殊的情誼,讓觀眾感受到跨越山海的友誼。
來自中國、俄羅斯、德國、古巴、喀麥隆的藝術家,膚色各異、語言不同,共同演繹《We Are the World》,讓各國燦爛的文化姹紫嫣紅、和諧共生,讓友誼的河流源遠流長、心手相牽、情意相連。
在長江文化探訪活動中,與會嘉賓乘坐了長江奇跡號游輪,考察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穿越夔門、眺望神女峰、參觀白帝城等。
“真的是太美了,宛若人間仙境。眼睛掃過的每一秒都是一幅風景畫,讓人畢生難忘?!眮碜园突固沟膶W者馬欣·哈米德感嘆。
“這里的風景真是無與倫比,太美妙了。這是一段極具啟發性的旅行,也是無法復制的體驗,中國在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中,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我能來到這里,感到非常幸福?!卑臀黢v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杜瓦爾·巴羅斯表示。
“飲過長江水的人也終將會回到長江?!彼_維·薩維·艾哈邁德更是道出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心聲:長江文明論壇已超越了簡單的學術交流,成為高站位、寬視野、實舉措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學術論壇、國際交流平臺、文化傳承品牌。
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各級各類媒體推出相關本屆長江文明論壇的稿件達9486篇(條),全網閱讀量超3.5億人次。萬州在舉辦世界大河歌會的同時,同步舉辦了“新三峽·新萬州”2025萬州文化活動周系列活動,發放消費券500萬元,其核心商圈及文旅街區人氣爆棚,人流量環比增長20%以上,餐飲店鋪客流量環比增長40%,酒店入住率提升了25個百分點。
一條大江,承載千年文明血脈;一場論壇,激蕩時代新聲浪潮。目前,論壇活動雖已結束,但匯聚起的思想、智慧還在蔓延——長江文明的故事,正從中國內陸一路向海奔騰,海納百川,交流互鑒,繪就命運與共的故事。
責任編輯:熊世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