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數據資產融資堵點
2025-09-29 06:30:21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數據資產融資領域探索有了新的進展。9月25日,上海市首單5000萬元商業秘密(數據產品)質押融資貸款協議成功達成,通過引入數據知識產權管理工具,對商業秘密進行標準化、可視化的價值評估與確權登記,將原本難以量化的商業秘密轉化為可質押、可登記的數據知識產權標的;9月17日,包含了9家企業數據資產的“華鑫—鑫欣—數據資產1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標志著數據資產證券化項目落地;8月19日,杭州市首張數據產權登記證書在杭州數據交易所頒發,進一步明確了數據權屬,促進了數據流通交易。
上述案例在數據資產的確權、估值、流動方面實現突破,也讓業內看到了數據資產融資的巨大潛力。2024年底,我國數據資產融資規模僅為13.9億元,超百例實踐覆蓋多個省市與多個行業,從農業生產數據到城市服務數據,從質押貸款到資產證券化,無不印證了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金融潛力。然而,更多的金融機構仍普遍將數據資產視為 “形式質押”。當前,要讓數據真正成為可流通、可變現的資本,需著力破解確權模糊、估值失序、流轉不暢等多個堵點。
數據資產融資的創新框架須進一步完善。從地域上看,發達地區要與中西部省份共同推進,打破資源集中的局限;從數據類型看,要推動交易數據、公共數據、生產運營數據等實現融資突破,覆蓋農業、制造、文旅等數據密集的關鍵領域;從模式創新看,當前金融機構已探索出質押貸款、證券化、信托等多種路徑,形成了企業、交易所、評估機構等多方協同的業務鏈條。這一體系的搭建,為數據資本化奠定了基礎,但操作層面的瓶頸仍制約著其效能發揮。
具體來看,在確權層面,數據形成過程中多主體參與、邊界交叉的特性,導致實踐中權屬劃分仍存模糊地帶,缺乏如同專利、商標般清晰的權利界定標準。在估值環節,既無全國統一的評價體系,也缺乏動態跟蹤機制,數據的高時效性與價值易變性難以被精準捕捉,部分企業對會計規則差異化執行,進一步加劇了價值評估的混亂。在流轉與監管方面,數據易復制的屬性也使銀行難以實現有效控制,全國性登記體系的缺失與司法執行規則的不明確,讓數據資產的擔保效力與處置路徑始終處于不確定狀態。
破解數據融資困局需構建制度和技術的雙重保障。在頂層設計上,加快數據產權立法進程,明確數據持有權、加工使用權、產品經營權的邊界與效力,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資產登記平臺與估值標準體系,同時細化會計核算指引,規范企業數據資產計量行為。在金融機構實踐層面,可采取試點先行策略,優先選擇數據基礎扎實、合規性強的企業開展業務,通過合約設計引入保證金制度與行業聯合懲戒機制,防范數據濫用風險;借助區塊鏈、數據脫敏等技術,實現質押數據的全生命周期溯源與監控,提升風險防控能力。此外,完善數據交易市場建設,構建包含交易所、評估機構、擔保機構等在內的協同服務框架,為數據資產流轉提供高效、規范的平臺支撐。
數據資產融資的本質,是將數字經濟的潛力轉化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動能。當確權有法可依、估值有標可循、流轉有序可查,數據才能真正擺脫“沉睡資源”的定位,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資本力量。這不僅需要政策層面的持續發力,更需要金融機構、企業與社會各界的協同創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陸 敏)
責任編輯:劉佩蘭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