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共答“豐都八問”寫好“三張答卷”
2025-09-29 08:18:02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曹先旺)初秋的清晨,重慶市豐都縣武平鎮的香蔥基地里一片繁忙。返鄉新農人皮國林正帶著工人收割、打捆,幾百畝綠油油的香蔥在晨光下連成一片?;乩镅b配了智能水肥噴灌設備,流水線上的清洗、打包、制冰環環相扣,滿載新鮮香蔥的貨車即將駛往各大批發市場??恐@片300畝的“蔥田”,皮國林帶動了100多名村民實現就地就業,年產值超過2000萬。
這樣的場景,在豐都的田野間已不再罕見。2022年提出“豐都八問”以來,豐都縣上下堅持問題導向,逐一尋找破解之道,從“提出問題”到“集中答題”,再到如今“三張答卷”的全面展開,發展已進入量變到質變、點上突破到整體躍升的新階段。
以“新農人”回應“鄉村兩問”,以“新市民”回應“城市三問”,以“跟隨服務”回應“人口三問”,這三張答卷,既是豐都破解現實難題的務實探索,也是推動縣域發展整體躍升的深刻實踐。
從“八問叩心”到“三卷答題”:豐都發展的邏輯遞進
如果說“八問”是豐都給自己設下的一道時代考題,那么“三張答卷”就是豐都縣上下同心書寫的時代回應。從直面難題到系統解題,豐都的發展路徑逐漸清晰:以問題為導向,以“答卷”為牽引,讓發展真正落到“人”的身上。
三年多來,豐都的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發生根本性好轉,文化生態實現整體性優化。“‘豐都八問’是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的基本破題方向,由全縣人民同題共答?!必S都縣委書記張國忠表示:“下一步就是要集中力量做好三張‘答卷’,同題共答破解‘豐都八問’?!?/p>
新農人:耕耘田疇寫答卷,振興鄉村展新篇
鄉村要振興,關鍵在人。三年多的探索實踐中,豐都新農人隊伍從最初的727人壯大到7637人,聯結農戶擴展到6.59萬戶16.82萬人。他們不僅是農業生產者,更是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基層治理的推動者、鄉村建設的建設者。
在仙女湖鎮,侯俊依托園區建設,引入科技賦能農業。他打造的“智慧農業園”里,不僅有 50 公斤重的巨型南瓜、五彩辣椒和創意櫻桃盆栽,還建立了微穗快繁育苗工廠,最快 7 天即可繁育一株新苗。通過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園區帶動 400 多戶村民增收,年支付村民務工工資 120 萬元以上。
然而,新農人發展也存在短板:大專以上學歷的新農人僅占7.1%,不少人仍處于產業鏈底端,科技支撐和市場開拓不足。對此,豐都提出要擴大規模、抱團發展、優化服務。豐都縣不僅建立“新農人學?!保€組織科技特派員“一對一”幫扶,探索農業保險兜底機制。
許明寺鎮梨園村李良平的淫羊藿種植之路正是一個縮影。返鄉創業初期,他幾乎看不到效益,但在豐都縣科技局派出的技術員指導下,逐漸摸索出適合本地的栽培模式?!胺N植淫羊藿,我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幫助。”李良平說。如今,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到淫羊藿產業中來。他不僅無償傳授種植技巧,還以實惠的價格、甚至半賣半送的方式提供種苗,讓村民敢種、會種、能增收。
鮮活案例表明,新農人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而是產業升級的推動者、鄉村治理的參與者。他們在田間耕耘的,不只是作物,也是鄉村的未來。
新市民:安居樂業寫答卷,厚植城市新底色
人口能否留下來,城市能否安居樂業是個重要條件。作為國家級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試點縣、重慶“小縣大城”試點,豐都在破解“城市三問”時,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舉措;通過政策保障、產業支撐和服務體系整體發力,讓“新市民”在豐都真正安居樂業。
在政策層面,豐都推出“暖心舉措十八條”,既保留進城群眾在農村的“三權”,又讓他們在城市享受教育、醫療、養老等同等服務。在產業層面,依托“1+5+2+N”就業創業園區布局,涵蓋福壽、蔬菜、石材、林產品、文化創意等產業,為新市民提供穩定就業崗位。在服務層面,建設新市民之家服務陣地,打造智能化公共服務平臺,把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環節串聯起來,讓群眾在城市生活更便捷。
在雙路鎮馬鞍山社區,136畝閑置地塊被改造成“菜園地”,不少新市民下班后都會來這里鋤草、澆水,“既能吃上放心菜,又能找到鄉土情懷”。在城區,幸福小學、育才中學等新建學校補充了超過1萬個學位;在老舊小區,政府推動“12345”改造模式,加裝電梯、完善管網、修繕路面,居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今年67歲的陳大爺搬進了改造后的望江小區,他說:“以前爬六樓氣喘吁吁,現在有了電梯,還能在樓下社區食堂吃飯,住得舒心多了。”
數據顯示,2024年豐都GDP同比增長6.6%,常住人口實現凈流入,城市正在成為人們愿意留下的地方。新市民的笑臉,正是豐都破解“城市三問”的最好注腳。
跟隨服務:服務隨行寫答卷,凝聚人心添溫度
人走到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對26余萬外出豐都人而言,“一委兩會”是他們在異鄉的“娘家”。這份隨行的服務,不僅解決了眼前的困難,更溫暖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不僅如此,豐都還在縣內推動“一老一小”互助服務,建成341個老年食堂,41個家庭教育互助會,讓外出人員解決后顧之憂。在三合街道的“老年愛心食堂”,62歲的朱思基每天花8元錢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他說:“一個人不想做飯時,就來這里吃,飯后還能和鄰居聊聊天,特別安心?!?/p>
“跟隨服務”,不僅解決了眼前問題,更增強了外出人員對家鄉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這張答卷,把20多萬在外豐都人的心牢牢牽系在一起。
三張答卷,答的是不同的問題,寫的卻是同一份執著:讓豐都發展更有溫度,讓群眾生活更加美好。張國忠表示:“同心聚焦‘三張答卷’,同題共答‘豐都八問’,就是要把豐都建設成為豐都人民喜歡的樣子”。
新農人,讓鄉村有了活力;新市民,讓城市有了溫度;跟隨服務,讓人心有了依靠。三者共同構成了豐都發展最堅實的底色。
夜幕降臨,豐都王家渡濱江公園燈光點點,孩子們在滑梯旁嬉笑,老人們在江邊散步聊天,不少人正舉著手機,與外出的家人視頻連線。田間的熱氣騰騰、城市的溫情洋溢、異鄉的牽掛守望,共同匯聚成一幅“山水之城、幸福豐都”的發展畫卷。
長江之濱,三峽腹地。豐都正在以“三張答卷”的篤定書寫,回應新時代的發展之問。
責任編輯:王婷婷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