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論】兩江評 | 溶洞變“垃圾山”,治污不能僅靠曝光
2025-09-30 16:52:58 來源: 第1眼TV-華龍網
近日,有博主爆料稱,貴州畢節黔西市紅林鄉一天然溶洞內,垃圾堆積成山,污水直排溶洞內,給溶洞和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威脅。
視頻中提到,垃圾從溶洞頂部延伸至底部,堆積高度相當于十層樓房,建筑廢料與生活廢棄物混雜著藥品包裝瓶,幾條排污管道正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溶洞,空氣中彌漫著刺鼻氣味。想必這樣的場景絕非短時間內形成,更值得深思的是,若非被曝光,這個隱藏在山野間的“垃圾場”不知還要存在多久,其造成的污染又會蔓延到何種程度。
喀斯特地貌孕育的溶洞本就生態脆弱,億萬年形成的石筍、鐘乳石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一旦接觸污染物便可能永久失去生長能力。更嚴峻的是,喀斯特地區巖層滲漏性強,污染物一旦滲入地下含水層,會隨著地下水系擴散。而周邊排污管道的存在,更讓溶洞成為“污水收集池”,其生態風險遠超普通垃圾填埋場。
事實上,類似的生態破壞并非首次上演。今年6月,湖南張家界慈利縣一處天然溶洞因人為排污引發關注,洞內垃圾堆積“有七八層樓高”,最終清理出51噸廢棄物,4名責任人被停職。
治理溶洞污染,不能陷入“曝光才整改”的被動循環。黔西市此次雖迅速啟動清運,但若僅清理垃圾而不追溯污染源頭,不追究責任主體,無異于縱容下一次環境犯罪。因此還要建立責任倒查機制,通過技術手段等鎖定排污主體,依法嚴懲,讓違法者付出遠高于僥幸收益的代價。
環境治理是一場持久戰,從根本上避免類似問題反復出現,關鍵還是要形成長效機制。首先,要完善城鄉環衛一體化體系,對于地處偏遠、運輸成本高的村落,可在嚴格環評的基礎上,探索小型化、無害化的垃圾就地處理技術,避免因處理不便而導致的偷倒亂倒。同時,利用無人機巡護、三維激光雷達掃描等技術,對隱蔽的溶洞進行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垃圾堆積和污水排放問題。其次,要強化監管和問責,明確溶洞的監管主體,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對違法傾倒、排污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提高違法成本,對于監管不力的部門和人員,也要嚴肅問責,倒逼責任落實。此外,還要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并通過有獎舉報、環保志愿者監督等方式,拓寬問題發現渠道,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傾倒行為。
溶洞是大自然的饋贈,保護好溶洞就是保護生態家園。每一次曝光都應成為制度完善的契機,而不是循環往復的起點。希望更多地方能從中吸取教訓,讓溶洞不再成為“垃圾場”,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作者:陳長
編輯:曹葉
審核:楊洋
監制:白永茂
華龍網兩江評投稿郵箱: liangjiangping@cqnews.net
責任編輯:曹葉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