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發力化解綠電交易難題
2025-10-04 06:22:26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綠電交易是溝通綠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當前,我國綠電交易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化解國內綠電交易難題,需在基礎建設、市場機制、技術創新等方面發力。
寧夏完成綠電園區首筆綠電交易;從內蒙古到上海,遠景實現綠電交易全流程閉環;今年上半年廣東省綠電交易量同比增長超過60%……當前,不少地區采取積極舉措,統籌協調發展綠電交易。綠電交易是溝通綠電生產與消費的紐帶,良好的綠電交易機制有助于確保綠電穩定供應與消納,更好地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
近年來,我國綠證和綠電交易量不斷增加,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新能源發電總量的比例持續高升,從2016年的不到17%提升至2023年的61%。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綠電交易總量達23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5.2%,能源低碳轉型的活力不斷激發。例如,2024年山東省新增綠電供給4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首次實現年度新增用電全部由綠電供應。整體而言,我國綠色電力生產和消費電量在持續增長。
不久前發布的《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加強全國碳市場與綠電、綠證等市場化機制的政策協同。當前,我國綠電交易市場仍處于建設初期,具體來講主要存在幾方面問題:一是綠電生產和消費逆向分布。風電、光伏等綠電資源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內蒙古等西北地區,而我國用電負荷中心多位于長三角、珠三角一帶,導致綠電資源稟賦與需求的不平衡;二是綠電認證機制有待完善。綠電認證的適用性差和認證機制的不完善,進一步限制了綠證國際認可度的提升和綠電交易市場的拓展;三是綠電生產傳輸不夠穩定。綠電產量受季節和氣候變化影響較大,難以為市場提供預期的穩定電能,進而增加了綠電交易的不確定性?;鈬鴥染G電交易難題,需在基礎建設、市場機制、技術創新等方面發力。
打破空間局限,實現多能互補。加大對綠電直流電網的建設,實現綠電的“西電東送”,解決東西綠電的區域供需矛盾,但要做好綠電的追蹤和計量,為后期綠電認證做準備。例如,為了推動“綠電入魯”,山東省積極籌備“隴電入魯”工程的建設。采用“農光互補”等綠電生產模式,在用電高負荷地區分布式安裝光伏和風機,并鼓勵分布式可再生電能參與綠電交易,實現差序補能、多能互補,緩解區域用電壓力。一個典型例子是,2023年杭州亞運會實現了亞運會歷史上的100%綠電供應,綠電交易電量達6.21億千瓦時,其中一部分來自青海、甘肅、新疆等地集中式的光電和風電,一部分來自浙江省內分布式的光電和風電。
健全綠電認證,完善交易市場。完善綠電交易認證機制,建立多渠道認證途徑,以適應全行業綠電消費訴求,緩解高耗能產業發展壓力。加強綠電交易與碳排放權的有效銜接,促進綠電交易市場的良性發展,實現綠電交易、綠證交易與碳交易市場的有機融合。建立完善的監督和追責機制,對綠電生產、綠電計量、綠證核發、綠電交易等環節予以實時動態追蹤和監督,并核對電企與用戶提供的綠電消納數據,對造假行為給予相應懲罰,強制約束和規范電企與用戶間的不當行為,提高綠證權威性。加快構建國際綠電標準互認體系,增強在國際綠電規則制定方面的參與度和話語權,提高我國綠證的國際認可度,使綠證交易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推動國內綠電在更大市場范圍內交易。
強化綠電儲能,穩定綠電生產。加強綠電儲能技術研發,生產高效安全的超級電池儲存綠電,平抑綠電接入電網帶來的波動性;延長綠電生產鏈,推廣綠電制氫技術,通過制備、存儲綠氫來持續供應能源交易,減緩外部環境對綠電生產的影響,實現電力在供給端、輸送端與用戶端的穩定運行。打造電網智能化平臺,構建連接用戶與設備的智慧物聯體系,實現電網、設備與客戶狀態的動態采集、實時感知和在線監測,提升綠電系統的協調和消納能力,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靈活性。對綠電市場的各類數據要素進行實時分析,提高電力需求預測的準確度,保障綠電交易順暢進行。持續探索更多綠電交易方式,向經營主體提供豐富選擇,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作者:徐東濤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杜雅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