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市場面面觀】挖掘“電影+”深層潛力
2025-10-04 06:18:25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今年國慶檔,電影市場持續火熱。據燈塔專業版實時數據,截至10月3日14時01分,2025年國慶檔(10月1日—10月8日)檔期總票房(含預售)突破8億元。
看完電影,票根別丟,它可能是開啟下一場消費的“鑰匙”。國慶假期,全國多地推出涵蓋惠民消費補貼、影片IP聯動、消費場景融合等多種形式的“電影+美食”聯動活動。巧妙打通文化消費與實體商業的壁壘,將瞬時單一的“觀影人流”轉化為持續多元的“消費人氣”。
電影散場,為何消費不散?這背后是兩種消費心理的協同作用:一是情緒變現需求??赐觌娪埃^眾需要緩沖與延續由影片引發的情感波動,一頓恰到好處的餐食,讓銀幕內外的情感得以在現實中妥帖安放,將短暫的感官愉悅延展為一段完整而滿足的美好記憶。二是決策成本考量?!皯{票享優惠”看似是簡單直接的讓利,實則簡化了消費者的決策流程,省去比價、篩選的環節,將觀影后的情緒價值無縫對接為明確的消費指引,幫助消費者在決策上完成“臨門一腳”,從而撬動增量消費。
電影產業的能量,遠不止于票房??匆粓鲭娪爱a生的消費可能是一杯可樂、一份爆米花,也可能是一杯咖啡、一頓正餐,還有可能是一場旅行、一套周邊。業內常言的“1∶4.8”定律,即每1元電影票能拉動4.8元關聯消費,正是其強大外溢效應的證明。從這個角度說,電影不僅是文化產品,更是拓展消費空間、激發消費潛力的關鍵引擎。
挖掘“電影+”的深層潛力,不能止步于票根打折的物理疊加,還要探索催生場景共生的化學反應,這就要求產業鏈各環節深度協同,構建以電影為內核,輻射餐飲、文旅、零售等多元業態的消費生態圈,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質變。
產業上游可進行前置布局,在劇本創作與拍攝階段,便將地方風物等內容有機植入劇情,使其成為敘事本身,為后續開發埋下“種子”;中游可進行空間再造,推動影院從單一放映空間,向集觀影、社交、策展、餐飲于一體的“城市文化會客廳”轉型,使電影院成為聯動消費的核心樞紐;下游則要善于精準觸達,依托大數據分析觀影人群畫像,實現跨業態的精準營銷與個性化推薦,形成消費閉環。
這場文化與商業的雙向奔赴啟示我們,文化消費不止于精神享受,更能成為觸發廣闊經濟活動的支點。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要持續推動文化創意與商業實體的深度融合與相互賦能,不斷從供給端創造新需求,將短暫的文旅流量轉化為城市持續的煙火氣,讓文化產品為賦能美好生活、激發經濟活力提供無限可能。(作者:姜天驕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杜雅雯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