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提名人選出爐 請你來投票
12月11日,記者從市委宣傳部獲悉,2023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已啟動,20名入圍候選人正式出爐,從12月12日起至12月16日面向社會公示,市民可以通過微信、手機客戶端等方式參與投票,為感動人物加油鼓勁。
平凡孕育偉大,感動傳遞力量。自今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活動啟動以來,全市各區縣、各部門、各單位向市感動辦推薦候選人189名(組)。從189名(組)候選人的先進事跡上看,包含文化傳承、孝老愛親、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自強不息、創新創造等類型,候選人身份涉及醫生、護士、警察、軍人、農民、公務員、志愿者、教師、學生等各行各業,較好地反映了新重慶人文精神風貌。
按照感動第一,兼具時代性、先進性、典型性等標準,經組織推薦、材料審核、辦公室主任會議初評、評委會第一次會議審議等程序,從189名(組)候選人中推選出20名(組)提名人選。
20名(組)提名人選中,從人選構成看,科研人員2名,工人3名(組),教師1人,學生2人,消防員1人,基層干部3人,部隊和政法3人,村民2人,民辦非企業負責人3人;中共黨員13人;女性7人;16歲以下少年1人,16歲至35歲青年3人,60歲以上老人4人;殘疾人3人。他們中有傳承中華文化的榜樣,有踐行工匠精神的典范,有愛崗敬業的基層工作者,有開拓創新的專家教授,有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奮斗者,有不忘初心愛黨愛國的老黨員,更有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普通群眾。

2023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市民投票須知
一、投票方式
市民可通過微信、手機客戶端進行投票。每次投票均需同時選擇10名提名人選方為有效,多選或少選均視為無效票。
二、投票時間
2023年12月12日9:00至12月16日17:00
三、投票細則
(一)微信投票
1.進入“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2.進入“第1眼新聞”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3.進入“華龍網”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4.進入“上游新聞”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5.進入“今日重慶”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6.進入“重慶發布”微信公眾號:點擊導航欄“感動重慶”進入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微信號每天可在微信公眾號內投票1次。
(二)手機客戶端投票
1.下載登錄“上游新聞”客戶端:點擊“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注冊ID每天可在客戶端內投票1次。
2.下載登錄“第1眼新聞”客戶端:點擊“感動重慶”專題頁面參與投票。每次投票需選取10名候選人(多選或少選均為無效票),每個注冊ID每天可在客戶端內投票1次。
四、注意事項
用戶在投票時,除產生必要的流量費用外,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投票期間,為避免刷票行為,不實時顯示票數。評委會辦公室將在每天檢測數據的真實性后,集中公布微信和手機客戶端投票數據。投票過程中發現刷票或數據異常行為,評委會辦公室將取消所得票數,情節嚴重者將對相關人員追究法律責任。
投票咨詢電話:63897043,63899673。
監督投訴電話:63898303。
2023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提名人選公示材料
1.畢生深耕古人類起源研究的科學家——黃萬波,男,91歲,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他對亞洲人類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傾注了大量心血。自1984年起,39年來,先后對巫山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組織5次大型考古發掘,發掘出一段有2顆臼齒的下頜骨化石、3枚門齒以及牙床化石、2000余件舊石器打制石器、110余種動物化石,并據此研究提出“在200萬年前龍骨坡有古人類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亞洲發現的最早人類”“亞洲最早人類生活在三峽地區”等學術論斷,動搖了考古界認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觀點,在全球考古學術界掀起有關人類起源的大討論,將中國的史前文化向前推進了100萬年。2023年,91歲高齡的他仍堅持帶隊開展第5次發掘,進一步破解“巫山人”究竟是人還是猿的世界性難題。曾榮獲中國科學院首屆竺可楨科學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2.撿養患病棄嬰并撫育成人的“環衛夫婦”——陳正群,女,57歲,群眾,渝中區菜園壩街道珊瑚灣紅帆物業服務中心環衛清潔隊長;趙良銘,男,60歲,群眾,渝中區環境衛生管理服務中心菜園壩環衛所退休工人

1988年冬,夫妻倆新婚不久,遇到棄嬰,確診哮喘、癲癇等無法根治重病后,依然決定養育孩子。他們放棄打工,回老家給孩子治病。孩子常發病,他倆硬是在十幾里山路中踩出危險小路,爭取救命時間。親友力勸將棄嬰送孤兒院,夫妻倆卻給孩子上戶口取名趙波。1992年,為兒治病他們欠債3萬元,借糧給兒子熬米羹,自己以紅薯、玉米度日。兒子1歲不會爬,丈夫跪地教兒同爬。兒子3年后奇跡般能蹣跚獨行;7歲查出嚴重智殘;8歲再次重病住院,他倆借遍親友3000余元繼續治。35年來,夫妻倆以遠勝親生父母的愛、責任與耐心,牽著兒子從襁褓走向壯年,用12775個日夜的溫潤時光,治愈一個殘疾棄嬰病痛與哀傷。
3.見義勇為的熱血青年——吳英杰,男,22歲,群眾,重慶科技學院學生

2023年3月19日晚,在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沙坪壩站開往大學城方向的101次列車上,他看見犯罪嫌疑人何某使用隨身攜帶的尖銳利器致其鄰座乘客嚴重受傷,臨危不懼,挺身而出,緊緊抓住何某手持兇器的右手,將其牢牢控制住。制服何某后,他立即報警,阻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保護了周邊乘客的生命安全,為及時救治受傷乘客爭取了時間。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展現了新時代青年奮不顧身、舍己救人的英雄氣概。其先進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廣泛報道。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全國“見義勇為”勇士,榮獲重慶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4.為4位智障老人撐起“一片天”的“好女兒”——張吉蓮,女,50歲,群眾,永川區仙龍鎮粉店村村民

在1歲半時,母親逝世,留下她和整日酗酒的父親,3位叔叔視她為己出。她知恩圖報,信守奶奶臨終叮囑,毅然把叔叔們和婆婆接到家里照顧。80歲二叔經常大小便失禁,77歲三叔有腰椎損傷頑疾,66歲幺叔時?;秀保?8歲婆婆嚴重腿部殘疾,面對4位不同程度智障老人,沒有法定贍養義務的她,無微不至地照管著他們的“吃喝拉撒”,讓4位多病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她用經年累月的傾心付出撐起叔叔、婆婆的“一片天”,唱響“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贊歌16年。曾榮獲“中國好人”“重慶好人”稱號,并作為“中國好人”十大代表受表彰。
5.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文化的勞模——霍加勇,男,50歲,中共黨員,太極集團重慶涪陵制藥廠有限公司高級經理

他扎根中醫藥事業25年,矢志不移弘揚中醫藥文化。作為涪陵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藿香正氣液傳統制作工藝》傳承人,他守正創新,用2000多小時的不懈探索,通過研發藥材粉末提取、膜分離過濾等技術,解決困擾多年的藿香正氣液沉淀問題,極大提升了這一國民中藥的品質,為提高太極集團20億級單品的質量及產能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將傳統中藥智慧與現代生產技藝相結合,“復活”了29個休睡眠的中藥產品,使之在新時代繼續造福百姓;他創建“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傳幫帶”170余名技能人才,為中醫藥事業永續發展培育了充足后備力量。曾榮獲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等稱號。
6.一只左手撐起山里娃一片天的鄉村教師——石文平,男,45歲,中共黨員,開州區關面鄉中心小學教師

1996年,他因為腦梗暈倒,落下了右肢偏癱。1999年參加工作以后,為了上好每一節課,他每天比別人多花兩三個小時備課;為了讓山里娃飛得更高,他率先在學校建設書香班級、創辦《山里娃》班報,帶領學生利用廢棄樹根制作根雕、開墾荒地打造勞動實踐基地“幸福農場”,指導多名學生在征文比賽和藝術節活動中獲獎,走出鄉村學校素質教育新路子;他既當“爹”,又當“媽”,給留守兒童過生日,為問題兒童作心理輔導,對困難家庭學生資助幫扶。組織考慮他的身體情況,曾準備將他調到離城更近的學校,但被他婉言謝絕。曾榮獲“重慶好人”、重慶市“最美鄉村教師”“教書育人楷?!薄⑹讓脷埣踩恕笆蟀駱尤宋铩钡确Q號。
7.人民的滅火救援尖兵——楊定豪,男,23歲,中共黨員,重慶市消防救援總隊特勤支隊曬光坪站戰斗班班長

入職四年來,他先后參加滅火救援任務上千起,成功營救被困群眾上百人。作為戰斗班班長,每次面對危險,他總是戰斗在滅火救援的最前沿。先后參加渝中區窗簾市場火災撲救、武隆區鳳山街道職工食堂建筑垮塌搶險救援、九龍坡區白市驛廠房火災撲救、沙坪壩區梨樹灣衛星半島廠房火災撲救等災情處置。他為國征戰第十七、十八屆世界消防救援錦標賽,勇奪單項1金1銅,為中國隊兩次奪得團體第四名作出貢獻,實現了我國參加世界消防救援錦標賽以來金牌榜零的突破。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曾榮獲“中國消防忠誠衛士”“國家消防救援局訓練尖兵”“重慶青年五四獎章”“重慶市青年崗位能手”等稱號。
8.穿高跟鞋的義肢舞者——廖智,女,38歲,群眾,重慶兩江新區“晨星之家”截肢者康復工作室創始人

2008年汶川地震,23歲的她失去了雙腿和親人。雙腿截肢后,她在大坪醫院接受康復治療,兩個月后涅槃重生,用膝蓋跪著演繹了舞蹈《鼓舞》,展示了川渝人民災后重生的堅毅。此后她裝上假肢行走世界,跳舞、游泳、攀巖、馬拉松,受邀登上央視表演“輪椅舞”《怒放的生命》,并結識了義肢工程師,重新擁有了愛情與兒女。2021年底,她與丈夫決定回到讓她康復、重獲新生的地方——重慶。在兩江新區,她創辦了“晨星之家”截肢者康復工作室,致力于幫助殘疾人士擁有高質量生活。她帶動朋友,資助30多名截肢兒童裝配假肢。她在社交平臺擁有900余萬粉絲,視頻獲贊超1億,她用熱情和信心鼓勵了身陷低谷的人勇敢前行。曾榮獲“重慶好人”稱號。
9.不忘初心守護旗幟傳承愛國情的老黨員——丁文啟,男,95歲,中共黨員,江津區柏林鎮政府退休干部

他從小家庭貧困,7歲起便開始邊讀書,邊幫工打雜養家。解放后,他堅定跟黨走,積極投入村農會工作,1952年進入鄉政府工作,1955年入黨,奉獻鄉村建設,始終感念黨恩。1988年退休后,他堅持撰寫和講述經歷頌黨恩。家鄉青堰村插旗山,位于四面山景區后山,因峰頂曾是空軍航標插有紅旗得名。2016年初,村里即將通公路,他有感于條件越好,理想信念教育越重要,萌發了“紅旗再飄揚、航標變地標、傳承愛國情”的想法。2016年5月1日,88歲的他帶領家人,攀爬3小時到達海拔1500米的山頂,冒著大風,豎旗桿、搭旗臺、升國旗、唱國歌,插旗山時隔50年后再次紅旗飄揚。7年以來,從他一家四代人接力升國旗、護國旗到帶動周邊900余名群眾共同守護,累計升國旗70余場次。插旗山成為了區黨員教育基地,激發了來往游客的愛國情懷。
10.從保安成長為全國骨干文物修復師——彭柳升,男,49歲,中共黨員,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職員

因被大足石刻的藝術折服,酷愛繪畫的他于1994年從大足武警中隊退伍后,競聘成為大足石刻景區保安員。守護石刻的同時,他觀摩研習大足石刻藝術,潛心學習石雕技藝。當保安的17年間,他不懼危險,協助公安民警多次抓獲盜竊文物嫌疑人,成功保護文物安全。2008年,大足石刻千手觀音保護工程啟動,他以優異成績入選修復團隊。2011年,他脫下保安服,正式成為文物修復師,館里開展修復材料大漆實驗,他主動申請在自己左手臂進行實驗,導致皮膚紅疹嚴重潰爛。他苦練技藝,獨立完成了千手觀音60多只手的修復工作。20余年的不斷學習,他修復技藝日益精湛,曾參與敦煌壁畫修復,受邀赴四川、河北等地搶救修復50多件瀕危文物。曾榮獲“重慶好人”“重慶市最美退役軍人”稱號。
11.用愛“喚醒”深度昏迷父親的8歲女孩——傅鑫怡,女,8歲,云陽縣龍洞小學二年級學生

2021年,父親因嚴重車禍癱瘓在床,昏迷不醒。沉痛的打擊似乎讓小小的她一夜長大,她主動幫媽媽分擔照顧父親的重任,堅持每天給父親煮飯喂藥、洗臉洗腳、按摩聊天,經過500多天的悉心照料,父親的病情逐漸好轉。她陽光開朗、助人為樂,主動申請照顧隨班就讀殘障同學,利用節假日關心陪伴村里的空巢老人,帶領班上的同學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她立志成才、全面發展,學習成績優秀,擅長唱歌、跳舞、演講,是學校跳繩冠軍。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用12分鐘專題報道她的事跡,中央、市級主流媒體宣傳報道40余次,全網瀏覽量達到2.6億次。曾榮獲“重慶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
12.用愛照亮童心的“樹洞姐姐”——張耀元,女,35歲,中共黨員,璧山區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內保大隊教導員

2021年,她敏銳地發現很多案件涉及的未成年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于是在大興小學發起設置仿真“樹洞口袋”信箱。在她的努力下,“樹洞口袋”很快走進全區中小學校,共收到2314封“樹洞來信”,接到學生家長微信電話咨詢998人次。累計解決校園、家庭、心理隱患類問題672個,化解校園矛盾糾紛95起,勸返疑似輟學學生10名,教育感化有暴力傾向的學生32名,挽救有嚴重自殺傾向的學生12名。在她的推動下,教委、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等多方力量,相繼加入到“樹洞口袋”行動中,成立了“樹洞口袋工作室”,惠及學生8000余人。上游新聞根據她的事例推出《樹洞姐姐》系列漫畫,閱讀量達到400萬人次。曾榮獲“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重慶好人”“重慶市優秀法治副校長”“重慶市公安局優秀女民警”等稱號。
13.鄉村閱讀“引路人”——王治倫,男,69歲,中共黨員,合川區龍鳳鎮米蘭村村民,“守一”圖書室創建人

他從小酷愛讀書,因家庭貧困,念完小學就開始幫助家里干農活,后四處打工補貼家用,擁有一間圖書室成了埋在他心底的夢想。2001年,他自籌資金10萬元,在米蘭村村委會的支持下,啟動“守一”圖書室建設工作。2002年3月,“守一”圖書室正式向村民開放。21年來,他添置書籍上萬冊,累計接待群眾3萬余人次,照亮了村落閱讀之路,助力近千名學生走出大山、考上大學,為村民、種植養殖大戶、企業搭建交流溝通平臺,以“閱讀助農”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曾榮獲“全國鄉村閱讀榜樣”“重慶市鄉村閱讀榜樣”“尋找巴渝鄉村振興榜樣”等稱號,“守一”圖書室被命名為“重慶市書香大院”。
14.研發新型獨立蓄熱控溫集裝箱的優秀軍人——鄧安仲,男,49歲,中共黨員,陸軍勤務學院教授

渝新歐班列開通初期,曾因沿線部分地區處于高原高寒環境,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無法運輸電子類產品,成為制約渝新歐班列全年常態化運營和對歐貿易發展的關鍵瓶頸之一。2012年,他帶著團隊考察渝新歐班列沿線氣候特點,搞論證、出方案、做實驗,經過5年艱苦努力,研發了新型獨立蓄熱控溫集裝箱,解決了高原高寒條件下獨立控溫難題,為渝新歐班列電子產品冬季常態化運營提供有力支撐,該項成果被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等報道。他還牽頭承擔成渝某應急支援功能區建設等重點任務。曾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等獎各3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各1項,榮立二等功1次,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15.鐵道邊日夜守護10年的護路“夫妻崗”——廖小城,男,56歲,中共黨員,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綜治專干,渝利線重慶豐都高鐵路段護路隊員;陶春秀,女,54歲,群眾,豐都縣三建鄉綠春壩村村民,渝利線重慶豐都高鐵路段護路隊員

夫妻倆以不足3平方米的崗亭為家,無論嚴寒酷暑,24小時輪流堅守,記錄來回70余班動車通行情況。每天徒步行走近6公里,巡查鐵路防護網至少3次,及時消除護網破損漏洞、清理滾落到護網上的落石。2016年,豐都遭遇1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夫妻倆沿著鐵路仔細查看。大水很快沖向他們家的房屋和良田,夫妻倆毅然決然選擇“舍小家為大家”,18只羊、50多只雞,新建的圈舍全部被洪水卷走,損失了4萬多元,但他倆毫無怨言。渝利鐵路豐都段運行近10年來,夫妻所巡護路段實現人和動物“零”破網。廖小城曾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個人、“重慶好人”、重慶市崗位學雷鋒標兵。
16.無償獻血16年的“熊貓血”捐獻者——鐘激揚,男,55歲,中共黨員,黔江區城東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中心職工

2007年4月的一天,在黔江區獻血站,他偶然得知自己屬于“O型RH陰性血”,一種非常稀有的熊貓血,在全國占約萬分之三的比例。此后,他戒掉煙酒茶,長期堅持健康飲食和體育鍛煉,為成功獻血隨時“備戰”,四處奔走獻血。不論是地方血液中心,還是軍隊醫院;不論是家鄉本土,還是百里之外的重慶主城,每每接到一個求助電話,他都會毫不猶豫自費前往獻出自己的“一腔熱血”,他還申請注冊登記成為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16年來,他先后無償獻血19次,共獻血7200毫升,曾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稱號。
17.守護“星星孩子”的袁媽媽——袁秋,女,38歲,群眾,城口縣星鋮特殊兒童援助中心負責人,“忘我”大漆藝術空間負責人

2012年,她的兒子被診斷為孤獨癥患者。為給孩子治病,她辭去工作,帶著孩子四方尋醫,五年多時間花掉了一百多萬元,賣了房子,背負巨額債務。2018年,明確知道孩子完全康復無望之后,她先后考取康復師資格證、社工證、評估理論證等,創建了星鋮特殊兒童援助中心,五年多時間救助了107名問題兒童,18名兒童經過治療回歸校園。為給孩子未來找一條出路,2022年,她成為“忘我”大漆藝術空間負責人,為11名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與100余戶殘疾家庭簽訂漆器代加工協議,免費提供技能培訓。五年來,她累計培訓患兒和提供咨詢服務800余人次,免收100多萬元費用,為孤獨癥患者筑起了一個溫馨的“家”。
18.22年傾心守護萬家燈火的電纜醫生——黃帆,男,41歲,中共黨員,國網重慶市南供電公司生產管控中心電纜運檢班班長

重慶抗洪,他48小時不休,鏖戰三個受災區域實現“水退人進電通”供電承諾;在暴雨中肩扛20公斤重的發電機爬上12樓,為生命垂危的老人續電“制氧機”。河南鄭州暴雨,他連夜趕赴支援,連續奮戰30余小時首戰搶險任務。他自主研發5項新型專利,為居民快速供電提供技術保障;堅持夜間零點檢修設備,保證客戶白天正常用電,反復巡查試驗2884千米電纜,持續治理電纜隱患提升客戶用電幸福指數。22年來,他累計完成50000多起故障搶修任務和80余次急難險重任務以及160余次重特大保電任務,縮短停電時長10余萬小時,受益居民超過100萬人次。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媒體多次報道他的先進事跡。曾榮獲“重慶好人”稱號。
19.勇闖火場救人的人民子弟兵——劉朋,男,30歲,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某部戰士

2023年1月10日,他回到家鄉墊江縣長龍鎮探親休假。當天晚上11點30許,街上一戶居民因在自家三樓熏臘肉引發火災,睡夢中的他聽到呼救聲,飛身跑到火災現場。聽說有兩位老人因聽力下降、行動不便、極度恐慌,在濃煙中無法打開緊鎖的大門,他義無反顧2次沖進濃煙滾滾的火場,救出2名耄耋老人。他的英勇事跡在軍內和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國防軍事》欄目、《解放軍報》、“學習強國”平臺等報道。曾榮獲“中國好人”“重慶好人”稱號,在部隊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獲評陸軍“學雷鋒先進個人”、部隊“優秀共產黨員”。
20.身殘志堅的鄉村振興領跑者——劉海龍,男,47歲,群眾,重慶渝暢農(石柱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

2009年,一場疾病,多次手術,使他肢體二級殘疾,他拖著病殘身體,不等不靠,學技術、建兔場、開荒地、種產業、搞養殖等,艱苦創業。如今,他的兔場肉兔年出欄達15萬只,成為自強不息的“創業人”;組織村民開墾荒地1500余畝,發展辣椒、甜糯玉米和油菜產業,通過“一地雙收”,實現糧油兼豐,讓“撂荒地”變成“增收田”;主動學習技術、發展生態養殖,飼養山羊、土雞5300余只,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長期吸納當地務工群眾20余名,年均兌現工資100萬余元,帶領大家走上“增收路”,成為發展產業的“帶頭人”。曾榮獲“重慶好人”稱號。

無障礙
親愛的用戶,“重慶”客戶端現已正式改版升級為“新重慶”客戶端。為不影響后續使用,請掃描上方二維碼,及時下載新版本。更優質的內容,更便捷的體驗,我們在“新重慶”等你!








